馬佑清(1918.1—1992.12),湖南嶽陽人,1956年全國先進生產者,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南方)鑄工,工人工程師。1946年6月參加新四軍;1948年3月起北海六廠、徐州兵工廠工人;1950年11月起在中央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第331廠(現中航工業南方)工人、工長、工人工程師。他掌握了8種新技術,學會了7種先進經驗,42次改進操作方法,在突破新品試製關鍵技術,改造工具設備,節約原材料方麵取得突出成績,工作效率平均提高數十倍。他帶領小組突破工時定額25%,提前42個月完成5年計劃。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56年4月獲部勞動模範稱號;1958年、1959年獲湖南省勞動模範稱號。出席過株洲市、湖南省、第二機械工業部和全國先進工作者,株洲市、湖南省和全國殘廢軍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是株洲市人代會代表、湖南省黨代會代表。1992年12月去世。
馬佑清1950年到第331廠工作後,在鑄造車間高調波灶小組工作,6級鑄工,是中航工業南方最早的建設者之一。1953年,工廠開展了全麵的新品試製工作,馬佑清既沒有技術基礎,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虛心而又勤奮地向技術人員學習,向蘇聯專家學習,邊學邊幹。他的學習方法是,抓住一種,就要學透一種;一次記不得,兩次三次,連走路吃飯都不放過,一直到能夠幹出活為止。1955年,某新品要采用離心澆鑄加工技術,大家都沒有幹過,他和組裏的同誌一連試了五天都沒有澆出一個合格產品,當時組裏的同誌也泄了氣,不想再搞。他一麵鼓勵大家,一麵日夜在工房做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日苦戰,他終於找到了門道,通過改進澆口斜度和澆注速度澆出了產品,隨後又攻克了產品內孔大,澆不滿等技術關鍵,不僅按期完成任務,而且,使產品合格率由原來的50%提高到100%,並將原來由15人操作改變為3人操作,提高效率1倍多。
他就是這樣靠著勤學苦練,幾年間學會並掌握了坩鉗熔銅、高調波化銅化鐵、青銅離心澆鑄、漲圈砂型、鉛青銅澆鑄等不同的操作技術,學會了多種先進經驗,幾十次改進操作方法,成為突破生產技術關鍵的模範。
馬佑清在工作中善於把個人智慧和力量與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相結合,他常對大家說:“不怕問題多,人多出諸葛亮,隻要大家多出主意,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1954年生產任務繁重,為了保證任務的完成,他發動全組討論,並請了技術人員等同誌參加,結果大家想出來很多好辦法。同時他結合大家的建議多次研究,創造了漲圈一人造型法,效率提高1倍多,原來需要6個月完成的任務,隻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而且質量100%合格。
馬佑清還經常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影響和幫助同誌。漲圈砂型出烘房時,一般都要冷卻以後才去拿,但那樣每天會少一灶漲圈砂型,完不成當天的計劃。可漲圈砂型剛烘好時,烘房內有80℃的高溫,有的同誌擔心溫度太高,會燒掉眉毛,不想去拿,但他想,雖然灶溫高,但隻要動作快點,還是可以拿的,於是他帶頭去拿砂型。大家看著年齡最大的馬師傅都不怕苦不怕險,受到了感染,跟著去拿,一下子把烘房裏的砂型都搬出來了。他就是這樣依靠集體,與大家共同進步。
在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的生產高潮中,馬佑清一直與時間賽跑,他不但堅持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而且通過大膽進行革新技術來提高效率。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10項技術革新,解決了發動機襯套的點狀偏析的問題;創造了一種手提小燒灶隻要15分鍾就可以熔化30千克鐵水的紀錄,每一灶可為國家節約32元,隨後又將這種爐子進行了改造,並借助蘇聯的雙聯熔化法,大大提高了漲圈毛坯的產量;改進化銅高調波灶管灶方法,產量每灶提高40千克,並縮短熔化時間30%,同時又改進了化鐵高調波灶用石英粉築灶,使每個灶的使用壽命由70次提高到100次,提前90天完成了全年生產任務。
馬佑清取得的成績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1992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