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之後,奉軍主帥張作霖即已認識到:“烏合不教之兵不堪作戰,無學識的將校尤不足指揮”,故決定銳意草新,嚴加整飭,令長子張學良主持改革。晏陽初適時地找到張學良,說明識字教育的旨趣與方法,商定實施計劃。1924年夏,奉軍係統內強迫教育計劃開始實施。首先成立了士兵識字教育委員會,由張學良任主席。之後進行識字測驗,發現士兵中有84%的人是文盲。晏陽初采用法國華工營中的“導生製”辦法,在軍營中指定官長為教師,識字士兵擔任助教或指導。每日上課兩小時,第一小時由官長用幻燈教學,第二小時將各營文盲分組,每組15至20人,由助教個別指導。晏陽初為推行這一空前的軍隊識字教育實驗,供應了五萬套《平民千字課》,六十部幻燈機,並率先主持執教了有三百名軍官參加的師資訓練班。此外還刊行了《士兵周刊》,文圖並茂,受到歡迎。

還在法國時期,晏陽初就已認識到,華工營中的苦力絕大多數來自中國的鄉村,鄉村就是中國的縮影。所以鄉村平民教育是救國建國的根本。這一思想體現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的機構上,就是特設鄉村教育部,聘請曾在法國主持《華工周報》的傅若愚任該部主任。該部與總務、調查研究、平民文學、推廣與訓練、供應與設備五部並列。同時,將全國劃分為華北、華南、華中、華東、華西、東北、西北七大區,分別進行普遍的提倡與集中的提倡。其目標是:在農村,第一,完全消除文盲;第二,引入衛生保健方法;第三,實施農業改良。

1924年11月,確定河北省的保定道20縣、宛平縣、通縣、獲鹿縣為農村平民教育的試點。晏陽初與傅若愚先後步行來往於這些鄉村,作實際推動。為了配合識字教育,晏陽初在《平民千字課》之外,又編印了《平民常識》,創刊了《農民旬刊》。《農民旬刊》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份農民報紙。該報登載有關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的常識,對農民進行科技教育。如1925年5月11日出刊的一期上,第一篇文章是傅若愚(葆琛)寫的《一個種樹的好教訓》,記述了1917年洪水衝壞了定縣境內沙河堤,災後重修河堤時,種上了樹。河堤旁的邰村,因平日注意保護堤樹,結果在7年後的1924年,沙河再次發大水,護堤完好,免受水害。而30裏外的另一個村,因亂坎亂伐毀壞了河堤,結果大水將全村都淹沒了。文章提醒廣大農民,絕不可因眼前利益而亂砍樹林,要注意保護樹木。

農村平民教育的實驗取得了很大進展。以保定20縣為例,至1926年冬,兩年間,先後接受平民教育的農民達五萬餘人,共有三屆畢業生,共計三千餘人。

在中國教育史上,這是農村集中開展農民識字教育運動的一次實踐,同時也是晏陽初麵向農村進行教育改革與社會改革的預演。

定縣實驗

晏陽初在河北省定縣從事的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始於1926年,止於1937年,這也是聞名中外的定縣試驗。

1925年,平教總會在通縣籌備集中的農村平民教育實驗,因軍閥戰爭連年不斷,所以被迫中止。但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積極物色更為適當的地區以便繼續。恰在此時,一本《翟城村誌》的書引起了晏陽初的關注。翟城村位於河北省定縣的東部,以米姓人口占多數。清朝末年,鄉紳米鑒三應順天府鄉試,沒有考中,返鄉後誓不再參加科舉,並嚴令子弟今後也不準再涉足科舉。米鑒三出資在翟城村全力倡辦國民學校、半日學校、女子學校,成績斐然。其子米迪剛從日本遊學歸來後,繼承與發展父業,在翟城村大辦地方自治事業,創建自治公所、自治講習所、通俗演講所、圖書館、愛國會等,被省縣標為“模範村”。但終因內戰連連,人事紛更,不能長久維持而告失敗。米迪剛憤而移居北京,從此精神不振,染吸毒品,不問國事。晏陽初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立即趕往米宅拜訪。

米迪剛早就聽說近年來平教總會推行平民教育運動的情況,雙方一見如故,談話自然融洽。晏陽初開門見山,直接說明了來意。他說:“我們想選擇一個縣,在農民兄弟中開展平民識字教育的實驗。但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最終想使農業科學普及於農村,對農村進行全麵的建設。我們將集中人力與物力投入這個縣境內,工作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將這個縣建設成二十世紀中國所需要的模範村、典型縣,然後把它的經驗推廣到全國,推動全國的農村建設。”米迪剛被晏陽初的計劃深深吸引,他爽快地說:“這是建設中國的一條很切實的道路,我將盡全力幫助你們,歡迎你們到定縣去,就在那裏去創造改造鄉村、建設國家的經驗吧!”

定縣位於河北省西部,距北京西南約二百多公裏,在京漢鐵路線上,居於保定與石家莊之間。全縣麵積3650平方裏,可耕地160萬畝,約占總麵積的81%。土地肥沃程度屬於中等,在華北農業區頗有代表性。全縣分六個區,包括大小村落453個,住戶70034家,人口40萬。其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縣內人民90%從事農業,其次為經商或手工業。定縣地處華北一隅,並無特別優越的自然條件,但在曆史上卻有著相當顯赫的地位。“自唐建國以來,曆代皆占重要位置,視為河北重鎮,地勢衝要,兵家所爭”,成為拱衛京畿的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