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平教總會在定縣設立了辦事處,選定了定縣翟城村作為開辟農村平民教育道路的試驗區,劃以東亭鎮為經濟中心的62村為第一鄉村社會實驗區。為了進行大規模的鄉村改造試驗的先期準備工作,傅葆琛、馮銳、劉拓三位留洋歸來的博士與一些同仁率先來到定縣開展工作。

之後,晏陽初與平教總會的全體人員與家屬於1929年的秋天全部來到定縣。總部設在定縣城內的考棚,這是宋代建成的貢院,專供進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工作人員分散住在租來的民房裏。

定縣實驗吸引了大量的國內一流人才,當時的大批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平教會,他們都認為這將是救國的唯一途徑。

平教總會平民文學部主任陳築山,16歲考中秀才,旋往日本、美國留學11年,主修政治與哲學。中華民國成立後,他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員,曾憤怒抨擊袁世凱。後專心教書,任國立北京法政專科學校校長。與晏陽初長談後,他毅然辭卸校長職務,到平教會服務。

平教總會視聽教育部主任鄭錦(耿裳),是梁啟超親近的友好。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即由他創辦。晏陽初曾當麵問他:“你的畫作何以隻供豪貴讚揚,不用你的生花妙筆表達平民的可憐困苦生活?”鄭錦大受感動,半年後即辭去藝專校長參加平教工作。

孫伏園是平教總會創辦的《農民報》主編,他曾留學法國,並在北京大學任教。他主編的《北京晨報》副刊很為時人重視。他對晏陽初說:“現在晨報副刊約有五千人閱讀。”晏陽初提醒他:“國內幾萬萬平民正需要有人為他們撰寫他們看得懂的文學,你何不到鄉村去創造新的平民文學?”孫伏園極以為然,很快也辭去了舊職。

熊佛西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回國後擔任國立戲劇學校校長。他同意先為平教總會編寫農村戲劇;等學校接替有人,即以全部時間居住定縣鄉間。

瞿世英(菊農)是另一位哈佛博士,回國後誌願參加平教總會且屈就平民文學部幹事。平教總會生計教育部主任馮銳(梯霞),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回國後曾擔任廣州嶺南大學、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另外還有陳誌潛、湯茂如……

眾多的留學歸來的博士與國內知名學者、青年知識分子,拖家帶口,離開都市,走向農村,來到窮鄉僻壤,進行大規模的整體的農村改造的實驗工作。可謂首開風氣之先。這就是著名的“博士下鄉”運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尤其近一百多年來,高級知識分子第一次“回到農村”,實踐了“回到民間”的口號。正如晏陽初所說:自北京遷移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裏路的距離,實是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這標誌著中國文化人觀念的深刻變革——與官本位封建意識的徹底決裂。

晏陽初指出:“定縣的實驗最先注意的就是社會調查”,即以有係統的科學方法,實地調查定縣一切社會情況,使我們對於農民生活、農村社會的一般的與特殊的事實與問題有充分的了解與明了的認識,然後各方麵工作才能為有事實根據的設施。他認為,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有特色,符合農民的願望和要求,以達到改造農村的目的,必先對農民的實際情況作廣泛而細致的調查,在徹底弄清問題的症結後,才能有根據地製定方針,設計教育方案。

注重鄉村社會調查是要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先驗論,從農村社會的現實出發,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這充分體現了晏陽初力圖使教育改革走中國化道路的務實求真精神。

在實驗期間,晏陽初設置了專門的統計調查處,聘請社會學博士李景漢任主任。調查處經常配有一二十名工作人員,還吸收來自北平、天津各地參加平教實驗的大學師生以及當地中小學畢業生上百人。為了準確了解和掌握定縣社會情況,他們曆盡艱辛,奔走於大小村莊之間,踏人田間農舍,用兩年多時間,對定縣472個村莊的政治、經濟、教育、民俗、娛樂、衛生以及農戶的土地、職業、人口、生活狀況等進行了全麵係統的調查記載,整理出上百萬字的調查資料。1933年,平教會彙總出版了《定縣社會概況調查》,時至今日,它仍為定縣地域最完整、最詳盡的調查資料,為定縣實驗提供了大量事實依據。在此基礎上,平教會製訂實驗方案,擬定教育內容,確定教育方式,表現出高度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