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晏陽初與鄉村建設學院(1 / 1)

在距北碚10多公裏的歇馬場附近的大磨灘旁坐落著一所獨特的高等學府,它沒有雄偉的大門,沒有高大的圍牆,沒有高樓大廈,隻有幾排白色的平房,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與周圍碧綠的田野和農舍融為一體,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圖。這就是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它是晏陽初於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創辦的。

鄉村建設學院的特色不僅表現在它優美的自然環境方麵,更表現在晏陽初的辦學思想、辦學模式等方麵。當時晏陽初擔任最高國防參政會參政員,受命負責川湘兩省的後方建設。他認為後方的建設最重要的是鄉村建設,而鄉村建設是一個包括人的教育在內的係統工程,要進行這項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以培養中國鄉村建設,特別是戰後農村複興所需人才為目的,他突破重重困難創辦了這所學校。為了達到這個特殊的目的,他要求學生“應當達到具有勞動者的體力、專門家的知識、教育者的態度、科學家的頭腦、創造者的氣魄、宗教家的精神”,因此,學院在課程的設置上不完全按照教育部頒布的標準進行,而是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自行安排。學院的教學活動也嚴格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附近的璧山縣就是學院的實驗基地。社會係的學生深入附近農村開展社會調查,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農業和水利係學生則針對人民的需要展開鄉村建設工作,教育係學生到農村辦掃盲班和平民夜校。現在依然存在的大磨灘水電站就是當年水利係的師生自己設計的。1949年,江津發生了嚴重的廣柑果實蠅蟲害,平教會從璧山、合川抽調了二十餘名農業技術人員和學院的一百二十餘名學生,組成了“江津甜橙果實蠅防治隊”,分赴江津各地,開展撲滅蟲害的工作,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因此,鄉村建設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許多學生畢業後便直接參加了晏陽初領導的華西實驗區的工作。

鄉村建設學院提倡學術自由,在這裏,你可以聽到不同流派的學術思想。學生們對各種思想進行比較、分析、鑒別,通過獨立思考以決定取舍。學院專門聘請梁嘉(又名馬特,中共黨員)教授講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聘請徐堅教授講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聘請王慰民講授《中國通史》。馬寅初、費孝通、老舍及其夫人都曾受聘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在學院的圖書館裏,學生們不但可以看到美國版本的書籍,還可以看到各種進步書籍,如《資本論》、《聯共布黨史》等,甚至還有中共“七大”文件。學生們可以自己辦牆報、組織社團、舉辦學術講座、開講演會、創辦研究會等等。晏陽初還把學院的學生會改為“四自會”,四自就是自治、自習、自給、自強。自治以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戰鬥力為目的,自習以培養學生的知識力為目的,自給以培養學生的生產力為目的,自強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力為目的。四自會的幹部由學生自己選舉產生,他們在協助學院和為學生服務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才幹,在學生中有著很高的威信。有些四自會幹部本身就是中共地下黨員,或者後來被發展為黨員,所以,在學生運動中,黨的方針和政策能夠通過四自會得以很好地貫徹和執行。

鄉村建設學院中充滿著濃厚的民主氣氛。當時各個大學按教育部的規定都要設立政訓處,晏陽初為了保持這塊“民主自由園地”,堅決抵製在學院設立政訓處。他也反對在學院成立黨派組織,但實際上共產黨的地下支部一直存在,並積極活動。此外還有六一社、新青社、民青社、野草社等進步社團組織。因此鄉村建設學院的進步勢力大,進步活動受到的阻礙少,學生們將學院稱為“沙漠綠洲”、“民主堡壘”、“小解放區”。鄉村建設學院的學生人數雖然不多,但在重慶曆次的學生運動中,他們總是勇敢地站在鬥爭隊伍的前列,是重慶學生運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正因為如此,鄉村建設學院的師生成了國民黨反動派鎮壓的主要目標之一,在1947年6月1日的大逮捕中,鄉村建設學院就有31名師生被捕,占全院師生總數的十分之一,後經地下黨組織和學院的積極營救,釋放了29人,其餘2人後來犧牲在中美合作所。至重慶解放為止,學院共有5名烈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鄉村建設學院在1940年10月成立時隻有農村教育和農業兩個專修科和一個研究生部,所以隻能稱為鄉村建設育才院。1942年又增加了水利和社會兩科。到1945年才更名為私立中國鄉村建設學院,4個專修科改為係並獲準該院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1952年,鄉村建設學院更名為川東教育學院。不久全國院係調整,該院師生分別並入西南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學院和南充師範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