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為改革中國舊教育、探索新教育上下求索,忘我奮鬥了一生。他從我國工農勞苦大眾的實際情況和願望出發,為中華民族的前途著想,先後創辦了幼稚園、安徽公學、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為多層次、多渠道辦學提供了光輝的範例。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他在中國教育改造、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師範教育、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女子教育、民主教育、創造教育、生育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意誌教育等方麵都有極為精辟的論述,從而形成了極其完整的教育思想體係。

中國教育改造

他在1919年所寫《新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就是社會改造,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的手裏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的經驗。”他指出新舊教育的區別在於:舊時代的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新時代的學生是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中國有四千餘年的曆史,兩千餘年的文化,照理來講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為什麼現在不但不能和歐美各國並駕齊驅,而且還處處跟人不上?這個原因很複雜,但是過去教育政策的失敗,可以算是主因。我們要挽回國家的危亡,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而尋生路。我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隻有兩條路線可以走得通:教勞心者勞力——教讀書的人做工;教勞力者勞心——教做工的人讀書。”

幼兒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小學教育是立國之本,幼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他提出了著名的兒童創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張和摧殘兒童的舊教育相對抗。即: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司令部,讓他去想);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大將小兵,讓他們去做);解放小孩子的眼睛(運用望遠鏡、顯微鏡去看);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讓他問讓他說、叫、唱);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去大自然、大社會);解放小孩子的時間(讓他有玩耍的時間)。

他指出:“我們對於兒童有兩種極端心理都與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一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一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為此他號召天下做父母的都要像愛迪生的母親那樣去理解、幫助孩子。

師範教育

陶行知一生對師範教育傾注極大心血,對師範教育寄予極高期望。在師範教育的地位、目標、特點、要求等方麵都有深刻而係統的論述。

他指出:“師範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小學教師的好壞,簡直可以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的治亂”。

1921年10月,他在《師範教育之新趨勢》一文中指出:“現在的人以為師範生要件件都能,這卻不對。……師範教育當發展各人的特長,以適應社會上的需要。例如,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的分科研究製,是很好的師範教育。”

1926年,他在《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中指出,中國今日教育最急切的問題,是舊師範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師範教育之如何建設。

他熱切地希望師範畢業生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廢人生利,從而成為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