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以生活為中心。一天之內,從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從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內,從廚房到廁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學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學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為中心的,才算是活學校。死學校隻專在書本上做工夫。間於二者之間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學校。
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處所。他們必須共甘苦。甘苦共嚐才能得到精神的溝通,感情的融洽。國家大事,世界大勢,亦必須師生共同關心。學校裏師生應當相依為命,不能生隔閡,更不能分階級。人格要互相感化,習慣要互相鍛煉。人隻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煉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煉和感化鍛煉先生力量之大。先生與青年相處,不知不覺的,精神要年輕幾歲,這是先生受學生的感化,學生質疑問難,先生學業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現象。總之,師生共同生活到什麼程度,學校生氣也發揚到什麼地步,這是絲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詩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這好比是學生的精神。辦學如治水,我們必須以導河的辦法把學生的精神宣導出去,使他們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動。倘不能因勢利導,反而強事壓製,那末決堤泛濫之禍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發點,亦就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學問、道德應當有一個活潑穩固的基礎,這基礎就是康僵俗話說“百病從口入”,同誌們務必注意,辦學校是要從廚房、飯廳辦起的。
生活之發榮滋長須有吸收滋養料的容量,學校教職員必須虛心,學而不厭。我以為不但教師學而不厭,就是職員也要學而不厭,因為既以生活為學校的中心,那末各種事務都要含有教育的意義。從校長起一直到廚司、校工,各有各的職務,即各有各的學問要增長。增進之法有二:一是各有應讀之書必須讀;二是各有應聯之專家同誌必須聯。一個學校要想有美滿的生活,必須和知識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識可以源源而來。
學校生活隻是社會生活一部分。學校不是道士觀、和尚廟,必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同。要有化社會的能力,先要情願社會化。
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起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改造社會環境要從改造學校環境做起。全校師生應當以美術的精神共同改造學校環境。凡應當改造的,一絲一毫都不肯輕鬆放過,才能表現真精神。師生不能共同改造學校環境而侈談社會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錢買,不靠錢振作,也不能以沒有錢推諉。用錢可以買來的東西,沒有錢自然買不來;用錢買不來的東西,沒有錢也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樣,是取之無盡,用之無窮的。沒有錢是一事,沒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錢而無精神和無錢而有精神的學校,我都見識過。精神是不靠錢買的。精神是在我們身上,我們肯放幾分精神,就有幾分精神。不關有沒有錢,隻問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來。
我們要學校生活長得敏捷圓滿,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陽光底下可以滋長,黑暗裏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張學校要給人看。做父母的、管學務的,以及納教育稅的人,都要看學校。要學校改良,做校長的、做教員的,都要歡迎人參觀批評,以補自己之不足。學校放在太陽光裏必能生長,必能繼續不斷的生長。
我對於學校懸格並不要高,隻希望大家把學校辦到一個地步——情願送親子弟入校求學,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辦學的人不令子弟入學,時論以為不拴現今主持省縣教育者,亦頗有以子弟無好學校進為慮,甚至送入外人設立學校肄業,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話奉勸辦學同誌,這句話就是:“待學生如親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