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將曆史推向新的階段。當時郭影秋正處於少年時代。他對整天關在私塾裏讀“子曰”、“詩雲”感到不能滿足,於是到距家往返百餘裏的大彭(今徐州市)去讀高小。1926年,北伐軍圍攻徐州城,他從自身的苦難經曆出發,迫切渴望北伐軍獲勝,以結束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所以與其他同學商議如何開城迎接北伐軍。後來,他還曾到雲龍山憑吊北伐陣亡將士墓,並寫下了《吊北伐陣亡將士墓》的詩。
不久,蔣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郭影秋親眼目睹了一批批共產黨人慘遭殺害,其中有些人還是他平素尊敬的老師,這引起了他對共產黨人的同情。1929年初,他正在銅山師範讀書時,國民黨為安插黨羽篡奪銅師的領導權,策劃了驅逐原銅師校長的學潮。當時他正擔任銅師學生會主席。他對國民黨的行為極為不滿,並拒絕了國民黨的誘惑和拉攏,因此後來受到國民黨的恫嚇和排擠。郭影秋一怒之下離開了學校。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我國的東三省,全國人民抗日呼聲高漲,京、津、滬、杭等地的學生紛紛到南京請願,敦促蔣介石抗日。當時郭影秋已考入江蘇教育學院,他所在學校的學生也衝破了學校當局的控製,有二三百人到南京參加請願活動,郭影秋是這支請願隊伍的領隊。國民黨政府調集大批軍警特務,強行把請願學生遣回原地。江蘇教育學院當局對郭影秋的行動非常惱火,召開了全院大會,揚言要開除他。在進步教授俞慶棠、雷賓南等人的保護聲援下,他才免遭處分。
1932年,郭影秋因參加進步活動以“丙等”操行評語在教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徐州民眾教育館,從事民眾教育工作。在這裏,他結識了薛暮橋(經濟學家)、李可染(畫家)和陳向平(文學家,原中華書局上海發行所副總編輯)。他們誌同道合,暢談思想,議論形勢,並合作利用《徐報》辦了《新生》副刊,發表一些進步作品。他們還醞釀再辦一個《齒輪》雜誌,李可染把刊物的封麵都設計好了,後因徐州國民黨黨部的阻撓,未能出版。
1935年,郭影秋應邀到江蘇沛縣中學,任該校教導主任。他工作期間向學生宣傳進步思想,組織學生與國民黨的賣國行為作鬥爭,並在這裏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沛縣中學成為全縣抗日救亡的活動中心。他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目。1936年6月的一個深夜,郭影秋被捕入獄。在獄中麵對叛徒的威逼誘惑、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如同其在獄中寫的《獄中作》那樣:“試把鐵錐敲勁骨,錚錚猶自有金聲”,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共蘇魯豫皖特委進駐徐州,郭影秋代表中共打入國民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抗日救國總動員會,聯合國民黨和各界人士組織抗日活動,舉辦了抗日青訓班、抗日宣傳隊,培養了一大批抗日青年。他還把民教館實習用的二百餘支槍秘密發給遊擊隊員。
1938年7月,蘇魯豫(湖西)特委建立,他任特委委員兼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政治委員。一一五師六八五團到達湖西後,部隊整編,他率二總隊參加主力部隊,任蘇支四大隊政委,後又擔任獨立大隊政委。日軍進攻徐州時,他按黨的指示,走向農村,深入敵後,組織武裝力量,開展遊擊戰爭。在郭影秋的發動與感召下,抗日青訓班及沛縣中學數百名學生加入抗日隊伍,許多人追隨郭影秋建立湖西抗日根據地,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武裝鬥爭。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郭影秋及其戰友們一邊對敵作戰,一邊在根據地開辦了抗日學校——湖西中學,先後培養了抗日幹部一千多名。
革命的道路並不平坦。1939年9月,湖西地區發生了錯誤的“肅托”事件,郭影秋被誣為“托匪”,遭撤職逮捕。正值千鈞一發之際,當時駐在山東的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同誌奉中央指示星夜趕到,親自為其鬆綁,他這才幸免於難。之後,郭影秋不計個人得失,繼續率領全區軍民與日、偽開展鬥爭。
1945年11月,他代表冀魯豫軍區去徐州與國民黨、美軍代表談判,多次揭穿美蔣反動派的陰謀。
1946年8月,他任三分區司令員、政委和地委副書記。不久,改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兼敵工部長、軍區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這一時期,他領導了解放濟寧的戰鬥,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
1949年初,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政治部主任,跟隨劉鄧大軍渡江南下,轉戰於安徽、江蘇及西南各地。
郭影秋在戰爭時期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成為學生們敬仰的導師。他在前線作戰,妻子病危被抬到太平間三天,他沒有回去看一眼。他的兒子在戰爭緊急時被丟在老百姓家,淮海戰役勝利後他才把兒子找回來。在他無私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學生們無不奮勇向前,這些人後來大部分成為革命戰爭和共和國建國時期的骨幹,更有一些學生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