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郭影秋擔任雲南省政府副主席。當時雲南省政府主席是陳賡,省委書記是宋任窮。雲南省是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幾乎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於曆史遺留下的“大漢族主義”的不利影響,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積怨頗深,各少數民族之間也存在矛盾,常有相互械鬥的事情發生。此外,少數民族大多生活貧困,生產力低下,有的尚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這些都增加了工作的難度。郭影秋任職期間將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投入到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建設、發展中,他不但狠抓經濟建設,還妥善處理民族矛盾,排解民族糾紛,並建議中央衛生部派來了醫療工作隊,較好地解決了少數民族一些生活疾苦問題。他領導人們在邊遠地區修橋築路,改進了山區的交通狀況。由於他政績斐然,深孚眾望,1955年被推選為雲南省長。
郭影秋雖然身居高位,但對教育情有獨鍾,對辦好高等學府饒有興致。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中央提出向科學文化進軍,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社會上一些人則議論“共產黨領導不了高校”,甚至有人公然要共產黨“退出高校”。郭影秋主動向中央“請纓”,要求到教育部門工作。他從一個共產黨人的責任心出發,“不相信共產黨領導不了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也不相信共產黨人成不了業務上的內行”。1957年7月,當時的中央組織部長安子女找郭影秋談話,轉達了政治局的意見,決定調他擔任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對於郭影秋的此舉,很多人不理解。當時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棄官從教”,他回答道:“省長、校長並沒有大小、高低之分,隻是職務分工上的不同罷了。無論幹什麼事,都同樣是為人民服務……而且,我對教育工作很感興趣,也有感情。特別到高等院校裏與高級知識分子交朋友,同他們打成一片,既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又可為國家培養有用人才,創造科研成果,豈非‘一舉兩得’嗎?”他的話令人受益匪淺。
後來,周恩來總理十分讚賞地對雲南籍的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說:“貴省的省長郭影秋,不願當省長,自告奮勇到大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