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的灌木叢中,高大的雪鬆下,南京大學老校長郭影秋凝視前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眉宇間透射出一股儒雅的文氣和凜然的正氣。在百年名校南京大學的記憶裏,1957年出任南大校長的郭影秋,就像校園內直立的雕塑一樣,一直深深地站在南大人的心中。盡管在南大百年曆史上曾有過諸多名震遐邇、風格卓異的校長,如顧毓秀、匡亞明等,但老校長郭影秋身上所體現的文人氣象、平民風格、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總是強烈地感染著每一個人。
當時南大師生聽聞郭影秋省長不當而來當校長,甚覺新奇,同時也有一些人頗有疑惑:“他是來當省長的,還是來當校長的?”弦外之音是他來搞政治,還是辦教育?
郭影秋1957年9月來到南大後,堅持一條:“學校還得上課,學校畢竟要以教學為主,假如不上課,還要學校幹什麼?”他為了穩定教學秩序,保證教學正常進行,親自擬定了“三條防線”,強調教學是高校的“主線”。在貫徹《高教六十條》時,他又提倡“有經驗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老教師上第一線”。這些舉措促使學校各方麵的力量組織到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短短幾年,他便把南京大學治理得有條有理,學校的教學與科研質量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很快跨進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行列。他以自己的行動解除了人們的疑慮,贏得了南京大學廣大師生的尊敬和稱讚,許多教授、學者頷首稱許:“郭校長是懂教育的。”
他擔任學校領導期間從不文過飾非,推卸責任,而是始終本著負責的態度認真工作,嚴於律已,不斷糾正工作中的失誤。在他任期內,南京大學曾發生一起意外的嚴重事故。1959年7月10日淩晨5時,化學係實驗室所在地東大樓突然發生火災,經過全校師生奮力搶救,雖然貴重儀器及化學藥品多數被搶出,但房屋燒毀,東大樓成了一片廢墟。為迎接國慶十周年,校黨委決定立即按原貌重建東大樓。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國慶節前基本竣工。新落成的東大樓比原來還加高一層,總麵積達4 000平方米。在撲滅大火時,師生中多人受傷,中文係一年級學生陳萬裏(僑生)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學校黨委鑒於他生前的一貫表現和願望,追認他為中共黨員,安葬在雨花台,郭影秋親自為之撰寫碑文。對此事故,一向對自己要求嚴格的郭影秋心情十分沉重,引為自咎,主動要求上級給予處分,並表示要加倍工作來補償損失。
郭影秋待人處事謙遜誠懇,平易近人。他長期在學生食堂吃飯,經常深入各個係聽課,與老師、同學談心。他衣著十分樸素,絲毫沒有所謂高級幹部的派頭。至今南大還流傳著他在公交車上突然生病,被送往醫院後,醫院醫生一直誤認為是一位蘇北農民,直到從他的衣袋裏找出工作證,才知是郭影秋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副食品供應緊張,高校師生的生活、工作、學習也麵臨著諸多困難。郭影秋在迎接1962年元旦的講話中,號召南大人發揚坑道的“欀木”精神,他說:“欀木的偉大在於它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頂著萬鈞的壓力,使無數的礦工得以自由,使廣大人民獲得豐富的礦產……如果每個共產黨員都是像欀木一樣,把自己所應當頂住的困難頂起來,每一個支部,每一個黨組織都把困難頂起來,那麼中央的困難就減輕了。”
郭影秋在1960年前後健康狀況不好,浮腫、失眠,肝腫大,但他仍加班加點地工作,並與師生同甘共苦,堅決不搞特殊化,不僅學校送上門的東西一概退回,而且常將自己的副食品送些給身體不好的幹部。他請統戰部舉辦副教授以上教學骨幹和民主黨派成員的聯歡會,破例用校農場產出的副食品招待大家,並關照要保證每人兩個肉包子。每年辭舊迎新之際,無論是元旦,還是除夕晚,郭影秋總要和全校師生一起聯歡,常常應邀來一段清唱。深夜十二點,當新年鍾聲敲響的時候,全校師生都靜靜地聆聽他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廣播講話。學校運動會上,郭影秋胸前掛個相機,又到處給運動員攝像、加油,黨辦秘書包仁娟與中文係教師吳枝培結婚時,郭影秋用精致的信箋抄錄了江蘇教育廳廳長吳天石的一首詞《生查子·詠紅豆》,並附上兩顆紅豆,作為他們的新婚賀禮,勉勵他們互敬互愛,珍惜青春,努力有所作為。1962年南大60周年校慶,為慶祝校慶,在校的單身教工中午“會餐”,其實就是食堂送給每個人半斤紅燒肉。見到這麼豐盛的午餐,大家心裏充滿了感激。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中,郭影秋以他特有的胸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著南大師生,和大家一起與困難作鬥爭。一些老教師至今仍懷念那生活清貧而精神富足的年月,緬懷把“歡笑與堅定帶給大家的郭校長”。
郭影秋在南大工作6年,他以其人格和學問贏得了南京大學師生的愛戴,與南大師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3年,周總理再次調他到北京,而這次是去人民大學,考慮到那裏也是大學,所以他帶著對南大的無限深情與南大依依惜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