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微湖西畔亂雲稠,
戰罷歸來霜白頭。
夾道有人饋梨棗,
始知昨夜是中秋。
1940年,湖西根據地處境艱難。郭影秋參與組織和率領湖西抗日軍民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擊退了地方頑軍掀起的反共高潮。這首詩反映了當時戰鬥頻繁、激烈,以致戰士們忘記了中秋佳節。“戰罷歸來霜白頭”,形象地描寫了抗日戰士日夜連續作戰的艱苦。“夾道有人饋梨棗”,真實反映了當地人民對抗日子弟兵的擁戴。
“九·一八”前夕夜宿鮑樓
桐影蕭疏又一秋,
半亭蘿月宿鮑樓。
馬嘶野戎頻驚夢,
露壓新篁未鎖愁。
幾度西風埋戰骨,
九年血恨橫心頭。
殘星沒滅天將曙,
哪怕荒墳鬼語啾。
1940年國恥日“九·一八”前夕,郭影秋隨中共湖西區黨委機關移駐湖西金鄉縣鮑樓村。夜深,遠處傳來戰馬嘶叫聲,令詩人回想起9年以來中華民族對日寇的血海深仇以及中華兒女作出的巨大犧牲。“馬嘶野戎頻驚夢,露壓新篁未鎖愁”,描寫了當時湖西戰鬥環境的緊張,表達了抗日青年戰士不畏艱難困苦的鬥爭精神。“殘星沒滅天將曙,哪怕荒墳鬼語啾”,表達了詩人對“黑暗過去就是光明”的堅定信念和為了奪取最後勝利而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決心。
秋夜
微湖秋色黯千家,
怕有客來問歲華。
顧影寒蛩驚落木,
無聲冷露濕平沙。
任情危似脫韁馬,
吐骨輸於吞象蛇。
獨步中庭渾忘夜,
遙看海上出雲霞。
1941年至1943年是湖西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歲月。日寇連續多次的“掃蕩”和“蠶食”,以及國民黨地方頑軍的夾擊,使根據地大大縮小,又加上天災,根據地軍民生活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其時,郭影秋身兼湖西地委副書記、專員、軍分區司令員等職,日理萬機,作戰頻繁,因而寫詩不多。進入1944年,根據地開始打開局麵。到1945年8月,湖西軍民迎來了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麵勝利。長期緊張的戰鬥生活和繁重的黨、政、軍領導工作,使這時的郭影秋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經上級領導特批,他得以暫時休息。當時,他寫有兩首七律,其中一首就是《秋夜》。艱苦歲月催人蒼老,“顧影寒蛩驚落木”,“怕有客來問歲華”,真實表達了詩人的這種心情。“無聲冷露濕平沙”更具有出神入化的意境。詩人用“吐骨輸於吞象蛇”的隱喻句,顯示了中華民族力量的強大和對日寇侵略者的蔑視。詩的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喜悅於抗戰勝利、憧憬祖國美好未來而夜不能寐的情態。
謁湖西抗日烈士陵墓
琴台遺址猶高聳,
在望豐碑淚濕襟。
憑墓痛如失手足,
捧花思己入風雲。
荒丘埋骨知誰似,
壯士悲歌若耳聞。
倚馬邦辭諸父老,
多人掩麵更傷神。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為了永久紀念湖西地區的抗日烈士,經郭影秋等人提議,中共湖西地委作出決定,在根據地中心區內單縣的著名琴台古跡舊址上,興建湖西抗日烈士陵園,收葬抗日戰爭以來湖西死難的烈士。其中有在“肅托”中慘遭殺害的湖西根據地創始人王文彬、張如、馬宵鵬、趙萬慶等郭影秋的親密戰友,當年他們曾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
1946年夏,中共冀魯豫區黨委任命郭影秋為剛解放的山東濟寧市委書記。他於赴任之前,懷著對湖西土地的依戀心情,催馬前往拜謁湖西抗日烈士陵墓,寄托自己的哀思,歸來後寫下這首七律。
“在望豐碑淚濕襟”,表現了詩人在馬背上遠遠瞥見陵前的紀念碑就禁不住熱淚滾滾。詩的三、四兩句描寫詩人捧花哀思親如手足的戰友,思緒又回到了那叱吒風雲的戰鬥歲月。第四、五兩句表現了英烈們死得悲壯,功高無量。詩的最後兩句描寫了一個非常動人的場景:將軍詩人倚馬同當地人民依依惜別時,人們捂麵哭泣,表達了湖西人民對這位抗日英雄留戀不舍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