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體製與美銜接

1911年,唐國安開始主持清華學堂工作,他辦了幾件大事:首先是經呈報外務部批準,將遊美學務處撤銷。過去的招生、國內準備、遣派、留學監督等職權,是分別由學務處、學堂、駐美監督處三個部門去操作管理的,現在統統改為歸學堂統一操作管理。學堂監督的權力加大,上司幹預過多的問題也有所解決。其次是在唐國安的奔走努力下,清華學堂得以複學,新政府采納他的意見,改組學堂,援用西學體例,實行校長負責製。1912年10月17日,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出任第一屆校長。唐國安精心修編了一本《清華學校近章》,在整肅校內封建遺風的同時,他提出,既然是辦留美預備學校,那就要與美國的教育體製相銜接。三是改變學製課程,將高等科設置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水平。這樣一來,中國學生讀完清華學校,就可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高年級。這一改革,使清華學校實際具備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育職能。以至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參觀時大為驚奇,讚譽說:“你從美國移來了一所大學”。

校長治校

唐國安主張校長治校,認為政府不應對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有過多的幹涉,在他的奔走堅持下,清政府的外務部撤銷了遊美學務處,將其職權劃歸學堂管理,使學堂有辦學自主權,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唐國安任清華學校校長期間,還將學校一度實行的中等科五年、高等科三年的“五三製”,改回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的“四四製”。

唐國安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民間,晚年身為政府官員,卻很少官氣。他一貫忠於職守,思想開明,待人誠懇,愛護學生,深受師生們的愛戴。著名教育家,1911級校友陳鶴琴在《我的半生》中回憶道:“他是一個基督徒,待人非常誠懇,辦事非常熱心,視學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長)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們都覺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個可愛的慈母。”

首任清華校長

1912年中國巨變,袁世凱掌權,學校領導層多逃遁或在政府就職。唐紹儀當時就任政府總理。唐國安和唐紹儀既是同鄉、同學,又是同事,還是同宗同輩的叔伯兄弟,要想在內閣政府中謀個一官半職,不無可能。但唐國安無意謀官,甘願留在清華,獨自主持校務,積極籌備複校。4月聘周貽春為教務長,5月1日正式複學。他隨即被任命為清華學堂監督。10月17日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並成為首任校長。

清華園即北京西北郊之王府舊園,作為近現代教育史標誌之一的清華學堂於1911年4月29日在這裏正式成立,一所百年名校也由此誕生。時為學堂副監督的唐國安站在清華園裏,一個建設中國高等教育的設想有了雛形。這所學校本為大清帝國的留美預備學校,和庚款辦學有著必然的聯係。學校成立的嚴酷背景是美國作為八國聯軍元凶之一,攻占了北京城,掠奪了中國大量錢財。後來從中拿出一部分賠款交給清政府辦學,企圖培養未來親美人才。因此清華又有賠款學校、國恥學校、中國戰敗紀念碑之稱。唐國安希望通過這所學校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興國之誌。以退還溢算的庚子賠款來辦學,“故謂清華為中國戰敗紀念碑可也;謂清華為中國民族要求解放之失敗紀念碑也亦可”。但唐國安由任遊美學務處常務會辦,繼而任清華學校首任校長,由誌在綿承容閎事業而至落實梁誠爭回庚款辦學的構想,最終推薦周詒春以自代,在這種承先啟後主創清華的過程中,他於“清華不幸而產生於國恥之下”,示範了“清華所以慘淡經營求雪國恥之努力”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向。這便是唐國安留給後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