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教育思想是人們對社會文化現象比較係統、理性的認識,特別是如何認識和處理教育與社會、人、文化發展之間的基本關係。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確定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觀。教育思想既受教育規律的約束,又與一定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個體條件有關。因此,不同國度、不同學校、不同時期的教育思想都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對教育規律和時代特征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理想模式,也受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影響。科學的教育理念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進的方向。當然,教育理念不等於教育的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大學領導者的基本素質是既要有明確的教育思想、辦學思路,又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高瞻遠矚,把握教育的發展方向,並力求兩者之間的協調和統一。清華前身清華學堂是由庚子賠款創辦的留美預備學校,早期校長唐國安、周詒春就重視學生品格,注重培育清華精神。周詒春提出德、智、體三育並進的教育方針。1914年提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這一校訓出自梁啟超的一次講演,日益凝煉成為清華的傳統精神。
唐國安主持清華學堂工作後,立誌整頓校務,辦了幾件大事:第一件事,經呈報外務部批準,於1912年5月23日將遊美學務處撤銷。過去的招生、國內準備、遣派、留學監督等職權,是分別由學務處,學堂、駐美監督處3個部門去操作管理的,現在統統改為歸學堂統一操作管理。學堂監督的權力由此加大,上司幹預過多的問題也有所解決,這便於學堂工作的開展,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第二件事,經呈報外務部批準,於1912年10月17日將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外務部任命唐國安為第一任校長,周詒春為副校長。他們著手總結近年來辦學的經驗,修訂原有的章程。主要有:(一)將一度實行的中等科5年、高等科3年的五三製改回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的四四製,充實教學內容,實行高等科文(文法)實(理工)分班;(二)將高、中等科混合招生改為中等科統招、高等科插班招;(三)堅持“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的教育方針,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等等。他們力圖通過各項措施,提高學生素質水平,提高學校的檔次,讓學生經過幾年學習之後,中等科(高小程度入學)畢業能達到美國高中一、二年級水平,高等科畢業能達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水平,相當於美國的初級大學。學生赴美後,可以直接上三、四年級,縮短了上大學的期限,也為早日進入研究院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創造了條件。這些措施在其後來補充修訂的《清華學校近章》中得以體現。
第三件事,是解決經費問題。雖說有庚子賠款退款支撐,但草創時期經費常不能按期發放,匱乏危機時常出現,加上袁世凱扣發經費,情況更為嚴重。1912年8月已向華俄、華比銀行借了20萬兩銀(占全年經費的1/3),逾期未能償還。唐國安為此四處奔走,籲請上級支持解決。為徹底解決經費被挪用問題,他於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給外務部寫報告,說明這筆退款和清華的關係,強調專款隻能專用,不應將此項退款列為國家常規收入而隨意挪用。這一問題的解決,為學校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第四件事,是為謀圖長遠發展作好規劃。唐國安抓住有利時機,一年之內兩次擴充校園。第一次在1913年春,請政府將清華園西鄰之近春園劃撥學校使用獲準;接著,為解決園內水係暢流問題,再次請政府將近春園西鄰之長春園東南隅劃撥學校,是年冬天獲準。不幸的是此時唐國安已去世。這兩次擴充共增地480畝,使清華園在原有450畝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加上先前購進的周邊地約200畝,學校已擁有近1200畝之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