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件事,為清華選定繼任人。1913年春,唐國安由於一年之間精力耗於教務者半、耗於款務者亦半,入春以後陡患心疾,唐國安發現自己患心髒病。發病3次,他仍勉力支撐,但病情日益加劇。他去世前回顧道“一年之間,精力耗於校務者半,耗於款務者半”,幸得副校長周詒春的得力支持和分擔。周詒春在校內同輩眾多人才中,早為他所賞識。周詒春此時30歲,早年是上海約翰書院學生,1911年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回國,任教於複旦公學,後轉任清華副校長兼教務長,苦心孤詣、勞怨弗辭。根據唐校長的推薦被外交部任命為清華學校校長後,他主持校政至1918年初。四年間,他著眼於民族教育獨立,力主把清華辦成獨立大學,倡導德、智、體三育並進;倡導“社會事業為學生時代唯一有助於國之舉”、“學生宜改良社會教育及從事調查”、“學生宜提倡貧民教育”、“學生從事社會事業亦可開擴個人之命運”。在他的任內,清華開始選派女生留美。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及新大樓相繼建成,教務方麵亦多改進。周詒春校長使清華事業擴展,足資證明唐國安薦賢得人。8月21日,他毅然向外務部遞交自請免官報告,提出“因病辭職,薦賢自代”,正式推薦當時正護送留學生赴美的周詒春為繼任校長。兩天後他因心髒病猝發,於8月22下午與世長辭了。他是清華第一位死於任上的校長。

清華大學治學嚴謹,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清華大學傳承“培養具有為國家社會服務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其中包括許多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治學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他們中有竺可楨、高士其、薑立夫、段學複、張子高、楊石先、葉企蓀、周培源、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梁思成、楊廷寶、錢偉長、吳仲華、洪深、曹禺、金嶽霖、王力、陳岱孫、錢鍾書、費孝通、吳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馬寅初、陳寅恪、熊慶來、華羅庚、茅以升、吳有訓、錢學森、張光鬥等是清華的進修生和資助生,美籍學者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是清華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的23位功勳中,有14位是清華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近25%為清華大學校友。

一直以來,清華大學蘊育著獨特的精神魅力。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優良的傳統和精神。以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行勝於言”的校風,從建校初期就成為清華師生治學與為人的追求,並一代代得以傳承。從五四愛國運動、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到反內戰爭民主的一二·一學生運動,從施滉、韋傑三到聞一多、朱自清,生動地展現了清華師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後,清華大學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又紅又專方向,培育“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探索出一條“愛國、成才、奉獻”和“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拚搏、創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紀的挑戰,躋身於世界名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