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安,從學堂到學校,在任僅兩年零四個月。但就是這決定清華命運的850多天,使他連發三次心髒病,終於不能支撐,於1913年8月2日病逝於北京。至今,他的照片仍然掛在校史陳列館最為醒目的位置。

2002年,人們紀念唐國安逝世90周年,一片現代風格的建築群在他的家鄉——珠海市唐家灣的青山碧海之間崛起。唐國安故居、村東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和村西清華科技園的現代化辦公室,正好是處於同一個時空裏的等邊三角形,雖然相距不過數百米,但卻跨越了100多年的曆史長河。

唐國安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他的“大學夢”和“強國夢”被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但一個世紀後,在他的故鄉,在留下他幼年夢想的雞山村頭,出現了一個國內著名大學彙聚的大學城。這裏有傲視南海萬頃波濤的中山大學教授公寓、號稱“亞洲第一”的聯體教學大樓、莊嚴神秘的清華大學科技園。它們與小巧別致的漁村別墅一起,構成了今日唐家灣畔雞山村的風情畫。今日的雞山村已舊貌換新顏,一棟棟兩三層漁民別墅代替了青磚落地、馬頭牆高聳的嶺南民居。保存完好的唐國安故居顯得突兀而顯眼:三間房子孤零零地矗立,已有苔痕爬上牆壁,牆壁上斑駁的裂紋顯示出房子曆史的久遠。房門緊閉,唯有雕刻在牆上的銅牌顯示出這所老房子的身份。

清華大學珠海科技園,一個裝備著世界先進設施的生產力研發基地,與一個半世紀前迎接唐國安降生的磚砌小樓,奇跡般地比鄰而居,兩者相距不到2000米。也許這是一種曆史的巧合,但清華人說,這是他們對老校長的回報與紀念。對於清華科技園的到來,唐國安家鄉的政府表現出極為熱情的慷慨:珠海市將21萬平方米土地永久無償地劃撥出來,在基礎設施配套和稅收方麵也給予種種優惠,甚至連公共汽車都直接通到了辦公樓下。清華珠海科技園是一個孵化器,海內外的許多科研成果都能在這裏轉化為生產力。唐國安和他倡導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在他的家鄉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唐國安一生,以其淵博的知識,致力於新聞、外交和教育工作,取得極具開拓性的成就。

唐國安去世後,世人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很多,外國朋友也不少。美國代理公使、美國駐汕頭領事、青年會代表、教職工代表等均躬身臨吊。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也派代表致祭。為緬懷他的功績,學校為他鑄了一塊銅紀念牌,掛在工字廳入門東壁上,凡進入工字廳的人都看到它,緬懷他。可惜這銅牌後來被摘而不知去向。

唐國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民間,晚年身為政府官員,卻很少官氣。他一貫忠於職守、思想開明、待人誠懇、愛護學生,深受師生們的愛戴。台灣學者林子勳說,他晚年主持遊美學務和清華工作,無疑是容閎留美教育計劃的“複活和延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為日後清華發展成為大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稱他為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的承前啟後之人,可當之無愧。

“強國必先強教育。終身致力於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這是以香山的先人容閎、唐國安等為代表的一代教育家們100多年來的光榮與夢想!”中山大學原副校長楊曉光說,“今天在他們家鄉去實現他們的夢想,起碼是對先賢的一種尊重,和他們比鄰而居,至少有一種壓力!”唐國安一生,以其淵博的知識,以其宏圖和偉略,致力於祖國建設,為中國近代的新聞、外交,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他的勤奮好學、憂國憂民以及他培育英才的思想對後世影響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