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仿佛一夜間風氣大開。曾國藩、李鴻章當年為了派遣留學生,費盡心機;而僅隔30多年後,一下子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官派和自費的旅日、旅歐美的留學生。其中較著名的官派計劃,便是“庚子賠款留學計劃”。而這筆資金,卻是留美幼童之一——梁誠,硬從美國人手裏要回來的。
1904年12月,中國駐美公使梁誠為了中國對美的庚子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引起他的注意。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時,有“浮報冒報”。敏感的梁誠不再去糾纏賠款用金用銀之事,而是向美國政府鄭重提出“減收賠款”的要求。
經梁誠不斷奔走,老羅斯福總統在1907年12月3日國會谘文中,要求授權“退還”庚款。這一議案被正式通過,但規定應退還的美金10,785,286.12元必須用於派遣中國學生留學美國。這就是“庚款留學計劃”的由來。
1911年,經過考試選拔的第一批11名“庚款生”赴美,由唐國安護送。有趣的是,他們在舊金山登陸後,走的路線和近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樣。他們坐火車橫穿美國,下車的第一站,還是春田(Springfield)。在那裏迎候他們的,是當年政府“召回”幼童時逃跑的容揆。
“留美幼童”作為一個群體——一個在清末洋務運動中產生、為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而培植的留學生群體,他們在中國曆史的舞台上已然謝幕。他們滿口地道的英文,保留著西方的生活習慣,但在一個“革命”了的社會,他們不但會被人看成“前清遺老”,還有“洋奴”之嫌。
二戰結束時,絕大多數“幼童”已不在人世。最後一位離去的“幼童”鄺榮光,1965年103歲時在天津辭世。
作為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業的主要興辦人之一,他致力於“庚款辦學”,同時為清華大學的誕生和成長殫精竭慮。在他的努力下,造就了一批傑出人才:梅貽琦、曹雲祥、蔣夢麟、胡適、馬寅初、竺可楨、鄒秉文、胡敦複……他叫唐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