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人類學,沒有人不會想起中山大學,這一門國際化的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可謂充滿荊棘,直到今天依然還處在起步階段。
然而,自從1948年楊成誌先生創辦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以來,這裏的學術傳統就一直被傳承下來,時至今日更加發展壯大。楊成誌、顧頡剛、鍾敬文、陳序經、羅香林等大師級人物曾在這裏默默耕耘,培養出了王興瑞、梁釗韜、戴裔煊等著名學者。
20世紀80年代後,黃淑娉、容觀瓊、商誌香覃、曾騏等著名教授,受聘任教於中山大學人類學係,一輩輩為中國的人類學事業奮鬥不息的莘莘學子,從承載了他們的光榮與夢想、激情與驕傲的馬丁堂啟程,嶄新的人類學係正在他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望著門楣上費老那蒼勁有力的題字,可以看到了這位為中國的人類學、社會學貢獻一生的老人的殷切期望。
目前,馬丁堂的特殊曆史意義和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1996年馬丁堂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建築學會評為中國優秀近代建築之一;1997年被定為中山大學人類學係與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攜手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被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列入近代、現代優秀建築群體保護名錄;2002年8月被廣東省批準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嶺南大學初設農學部
早在1908年,嶺南學堂時期就在中學部開設農業課,培養學生務農興趣。1916年春,嶺南學校時期,紐約嶺南董事局總幹事格蘭先生與堪薩斯州立農業大學校長華達商洽關於美國農業通過嶺南學校與廣東農業相互合作支援問題,達成共識,並派遣羅飛雲教授來校任教。
1917年成立農學部,掛靠於文理科大學,部主任高魯甫,本科學製4年,1921年第一屆畢業生為郭琳爽。辦農學部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研究農學,也是為了考察我國南方農業及其耕作方法。
籌建嶺南農科大學
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適宜,植物繁多,牲畜優良,特色農產不可勝數。以農立國,農民尚守千百年之舊法,終年辛勞,所得不足以供衣食,如遇災年,更苦不堪言。嶺南大學副監督鍾榮光在美國人不讚成與不支持的情況下,堅持發展中國農科教育。
鍾榮光提出的關於創辦嶺南農科大學的倡議,得到了廣東省政府的支持。1921年廣東省長公署第138號函複:陳省長核準資助嶺南農大每年補助經常費10萬元,並一次撥設備費30萬元。與此同時,得到了愛國華僑的大力支持,先後得捐款120萬元以上,大部分用於建築校舍。
籌建工作的重要一步就是組建嶺南農科大學董事局。1921年10月,校董事局由5人組成,1922年11月12日,第二次年會擴大為9人,主席馬應彪,副主席陳廉伯,司庫兼書記李煜堂,董事有鍾錦泉、陳殿臣、陳宗嶽、錢樹芬、林護,總幹事李士瀛。嶺南大學執行部代表為鍾榮光。嶺南農科大學董事局負責督理農大事業及策劃進行;董事局須將籌劃事情呈報於嶺南大學執行部以便察核,得其承認方可進行。隻有授予教授學銜的權責仍歸嶺南大學董事局。
嶺南大學的組織管理體製
嶺南農科大學得到嶺南大學憲章條例的認可後,成為嶺南大學各分科大學之一,為簡化行文起見,稱嶺南農科大學為嶺南農大。
嶺南農大設校長兼場長1人,推定鍾榮光為首任校長,由嶺南農大董事局加委,接受嶺南大學執行部代表的指導,有全權管理農大的一切事宜,如教務、試驗、營業及推廣等。校長隻有授予畢業證書的權力,而無權授予學位。依憲章條例規定,本科畢業生學位仍由嶺南大學監督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