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農大下設教務、試驗、營業和推廣4個部,又依學藝性質劃分為田藝科、園藝科、畜牧科、蠶桑科和農產製造科,分屬於各部,相輔進行工作。
教學、科研和推廣工作
鍾榮光在籌劃建立嶺南農大時,首先抓緊進行兩件事:一是募捐充實辦學經費;二是羅致人才,增強教學能力。自籌建起,一批資曆高深、經驗豐富的教師到校任教,有傅保光、邵堯年教授等12人,還有嶺南農大初期畢業生古桂芬、杜樹材等5人。
嶺南農大本科4年製,農業專修科為1年,蠶桑專修科為半年。講授學科分為農林教育門、農林工程門、農藝化學門、墾殖門、畜牧門、森林門、獸醫門、乳業、昆蟲學、蠶桑學、園藝門、家政門、水產門等,開設的學科完全屬於農學者有16科,其中田藝科為6、農產製造科為l、畜牧科為5、園藝科為4。其他必修學科,如生物學、化學、國文、英文、宗教等,則與文理科大學合辦。計劃增開的課程有高級農產製造學、植物分類學、地質學、農業教育學、纖維用作物學、乳脂牛油製造專論、乳業微菌學、植物繁殖法、肉畜學、園藝見習、乳業考據、心理學等。
科研工作。嶺南農大側重於五穀、牲畜、土壤、果子、蠶絲、牧草和水產等,研究中國農業的傳統經驗和西方的新法,以改良中國的舊法,同時傳播中國數千年的農業經驗於世界。在試驗研究工作中,尤其重視中西農學家彼此聯絡、協作與交流。在省內與廣東全省農林試驗場向來有互助之誼。
在國內,嶺南農大與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南京高等師範等10所學校,派研究人員到江、浙、川、滇各省共同采集植物標本,標本室初期收藏的標本4000多種,其中有30種為新發現。國際間合作,與華盛頓農業部同仁共同進行柑橘調查等都收到了成效。
推廣工作。推廣部(曾改為勸農部)下設勸農處、交際處和出版處,以宣傳學校研究所得成績、振興地方農業為宗旨。早期向農戶推廣木瓜種苗、發展種桑和推廣免疫蠶紙,對發展廣東養蠶業起了推動作用。組織並參加廣東農產品展覽會,推出的學校產品獲得了獎金。
1924-1925學年,嶺南農大為加速教學、科研與推廣工作,曾擬定5項計劃:輔助潮州農民與拓展潮州墾殖區之計劃;舉辦廣州57鄉農業推廣之計劃;設立農民蠶業學校之計劃;設立模範農民銀行於廣東蠶絲區並提倡組織鄉村借貸製度於南中國之計劃;設立科學研究所以增進自然科學教授之計劃,獲得北京庚子賠款中國文化改進委員會讚助款銀元46萬多元。
出版的定期刊物有《農事月刊》、《農學季刊》、《農事英文雜誌》以及《農學叢書》、《廣州絲業之改良》、《宰畜製肉指南》等。學生農會也注重印發普及性農事知識的書報工作,如《農家淺說》、《農林月報》等,頗受歡迎。
農場建設
1920年,農場原有土地200畝。1921年,嶺南農大成立後,奉準廣東省政府購得學校四周山荒地1000畝,作為校地和農場用地。由於條件改善了,將原有的農事試驗場改為總場,籌劃陸續設立4個分場,擴大農事區域,包括廣東全省及福建、廣西的一部分。把辦農場與辦農校和發展農業教育、加惠農民結合起來同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