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以治為勝(6)(1 / 3)

由於戰爭的破壞和陝北地區遭災,在沙家店戰役時,部隊糧食供應時斷時續。有的團1天隻能領到7鬥黑豆。連隊以黑豆、粗糠糊糊為食。戰役結束後,彭德懷聽說有個營沒有糧食做飯,立即命令管理員把司令部僅有的4鬥小米全部送去,自己和司令部人員卻以一些粗糠和黑豆"錢錢"(壓扁了的黑豆)充饑。有人實在不忍心讓日夜操勞的司令員吃這樣的飯。可是彭德懷卻樂嗬嗬地說":時,要有它就好了!"這就很不錯了,長征六、軍民相倚,以民為本軍隊與民眾的關係,這是曆來治軍必須認識和處理的基本問題。曆史上治軍有方的統帥,已認識到"民心向背,勝利所係",都把軍隊得到民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作為治軍的核心問題來抓,提出了"兵民相洽,無敵天下"的治軍主張。但由於軍隊所爭取和維護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隻是在特定條件下(如抵禦外族入侵,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農民起義軍為推翻地主統治階級而進行的戰爭)才有其一致性,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則是根本對立的,這就決定他們關於爭取民眾的治軍主張多是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軍民團結、同仇敵愾的問題。隻有新型的人民軍隊才具備從根本上解決軍民一致的政治基礎。彭德懷作為人民軍隊的創建者之一,在其治軍的實踐中,從"我軍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完全一致"這個人民軍隊的獨有特點出發,領導部隊建立全新的軍民關係,真正實現了軍民相倚,以民為本的治軍目標。

(一)牢記我軍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彭德懷認為,人民軍隊的治軍之道,最根本的問題莫過於在軍隊確立和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軍是來自人民,是為了和依靠人民的軍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隻要我們堅定地貫徹這一宗旨,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就能與人民結成血肉聯係,使我軍獲得人民的熱烈擁護,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要深入進行人民軍隊宗旨的教育。彭德懷在總結人民解放軍贏得革命戰爭勝利的經驗時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是由於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我軍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完全一致,跟人民的關係就如魚和水一樣密切。廣大人民從親身體驗中,認識到我軍作戰的目的不是為了別的,正是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人民把自己的命運同我軍的命運聯係在一起,親切地把我軍看作自己的"子弟兵"。

正因為這樣,人民就成為軍隊兵源補充的源泉。在戰爭時期,經過充分的群眾工作後,人民就自動地、踴躍地投入到我軍中來。

正因為這樣,人民就自動成為我軍軍需、糧秣的供給者。

每個家庭就成為我軍的工廠、倉庫和醫院,保證了我軍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

正因為這樣,人民就在我黨我軍的領導之下,自願地組成自衛隊、民兵,配合我軍作戰,開展襲擊、爆炸運動,清除奸細,偵察敵情,運送傷兵和糧彈,充當向導,使我軍獲得了作戰的各種有利條件。

在解放戰爭中,胡宗南以20萬大軍對共產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而邊區的部隊不足2萬人,靠什麼力量才能粉碎敵人的進攻?彭德懷的答案是":發揮軍民團結互助、軍民合作,才能戰勝敵人。"曆史證明,正是陝北人民的"群眾戰",使得胡宗南的20萬軍隊得不到消息、得不到糧食、得不到安寧,處處被動,被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一口一口吃掉。陝北人民為支援解放軍作戰,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由於國民黨軍搶劫,戰爭破壞,加上這年陝北先旱後澇,邊區人民生活艱苦,不少群眾以榆皮、野菜充饑,卻把保存下來的一點糧食拿出來供應部隊。"寧願餓肚子,也要讓部隊吃飽打胡兒子。"所以彭德懷常說,邊區人民對我們的恩德如同父母。

彭德懷深刻地指出:也正是由於人民群眾的巨大支援,我們才能在過去的長期的艱苦戰爭中,克服了重重困難,獲得偉大的勝利。我軍長期是和優勢之敵作戰,裝備低劣,彈藥困難,衣食不足,醫藥奇缺,既無薪餉,又得不到適當的休整,長征中過雪山、草地,深入不毛之地的艱難情況,更是罕見罕聞。所有這些困難都未難倒我們,總是我們克服了困難。過去的曆史證明了,今後的曆史還將證明:任何威力巨大的武器(包括核武器在內),終究還是人們手中的工具,歸根到底是人支配機械,而不是機械支配人。"隻要得到人民的擁護,我們就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全軍同誌要牢牢記住這個真理,時刻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親密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