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文化和高等工程教育事業。他除舊布新,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為發展中國文化和近代工程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謀求教育近代化
唐文治在是一位先進的中國人。1902年他出使英、法、比、美、日五國,使他有更多機會接觸許多海外奇聞。他在《由英回京條陳》等著述中,對西方國家“致治保邦之略”有較深的感受,“其中切近易行為中國所萬不能緩者,厥有三事”。第一件是興商務,第二件是辦路礦,第三件是開學堂。從中可以看到,他在考察中深感中國要富強必須走實業救國之路,首要的是大辦自己的民族工業,培養科技人才,大興教育事業,並留心取回了許多經驗。
趨重實學
他在清廷商部任職期間,做了不少有益於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工作。在他的推動下,清政府批準了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立案,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907年8月,他出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對專科設置進行調整,把鐵道工程班改設為鐵路專科;又停辦商科,增設電機專科,使該校成為培養工程技術方麵的專才場所。1909年,唐文治主持在校內專門設航海學科。1911年8月,航海專科獨立為吳淞商船學堂,唐文治兼任該校監督。1912年,改校名為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此後改鐵路科為土木科、電機科為電氣機械科,增設鐵路管理科。鐵路管理科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高校的係科設置由工科轉向工管結合,這是一大進步。與此同時,對各科的課程設置亦作了改革。鐵路科開設的課程為18門,改為土木科後,又增加了10門課。電氣機械科增加了9門課,達到了工科大學的要求。
強化國文、外語
為了保證大學有合格的學生,他決定在附中、附小增加數學、物理、國文、外語等教學內容,尤重國文、外語。每年在校內舉行一次國文大會,親自命題、閱卷,優秀者發獎,同時設立英文大會,並規定英語為教學用語。
精選教師,嚴格要求
所聘外籍教師均學有專長,招攬大批留學生來校任教。規定教師住宿校內,不得缺課,不得兼職,有隨時向學生解答疑難的義務。
唐文治殫精竭力,銳意改革,積極進取,興實業,辦教育,育人才,其主旨在於認識、探尋中國社會與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道路,為中國教育開創了新天地。
倡導民族崇高人格
唐文治為了維持人道,挽救世風,積極倡導中華民族崇高之人格。他說:“《詩》有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今日吾國是何等景象,外人方譏我為無禮義、無教化之國,痛心曷已,剝極而複,當在此時,願吾學者共雪此恥,更願吾國民共雪此恥也。”
倡導中華民族人格
1912年,唐文治著成《人格》一書,示人以立身處世之標準。在《學生格》一文中,闡述了作為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格,分為誠、有恒、有恥、尚誌、愛敬、尊師、公德等。在《師友格》一文中,闡述了對教師的要求和取友的重要,指出“務實”、“教法”、“愛護學生”三端,而最重要者,尤在以身作則。在《社會格》一文中,他反複申誡提高國民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他提出:一是要重信,這是做人的根基。二是要責己者嚴、責人者恕,做到勿偏私,勿爭名爭利,而要多為他人著想。三是要講求操守,在辭受取與之間,要合於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