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重道德
他針對當時人心披靡,公德不明,禮義掃地,學風不正之通病,提出教育宗旨應以民德為先,然後於民智、民生、民力,次第注意,要有所先後。1913年,當時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章程第一章宗旨曰:“本校隸屬交通部,為國立專門學校,教授高等工業專門學科,養成工業人才,並著意注重道德,保存國粹,啟發民智,振作民氣,以全校蔚成高尚人格為宗旨。”他要求學生切記正人心、救民命,強調人道教化,教育為先,提倡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先要有克己工夫,要能躬行實踐,在日常行事中修養身心。他在1923年為《南洋大學年刊》作的序言中曾這樣說:“夫人心正,而後有真正之學問,而後有真正之是非,而後有真正之人才。”
唐文治是著名的國學家,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道德有深刻的研究,有真實的體驗,認為傳統道德是研究人的心性、提高人格、淨化心靈的學問,它探討的是人生的方向,觸及的是人的心靈的最深層次,認為必須以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以自己的心靈去撞擊,以自己的人格去呼應與契接,才能達到“正人心,救民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目的。
高舉振興的旗幟
唐文治始終把國家、民族乃至天下蒼生記在自己的心坎上。
1.他辦教育的指導思想就是為國貯才。唐文治在《蓄艾編》的《論整理學部》中指出:“人才者,國家之命根也;學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他把培養人才的學堂,看成國家、民族的命根子。在他看來,唯有造就大量奇才異能的第一等人才,才能救中國,才能超過歐美各國,才能振興中華。
2.唐文治提出的立教方針是明恥教戰、振興中國。“九·一八”事變之後,國難深重,在中華民族存亡之際,他講授文章,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等,通過這些至性至情之文,激發學生愛國愛民之感。他以愛國愛民的思想出發,提倡為國貯才,主張正人心,救民命,其目的就是為了挽救危亡,振興中華。
唐文治是中國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開拓者,是中國近代改革封建舊教育的傑出代表。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豐富的,集中到一點,那就是教育為立國之本,教育要為振興中華服務,教育不應片麵地理解為科學技術知識的傳遞,還應強調道德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重建。中國傳統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風,提高人的心靈素質,幫助人們修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