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唐文治眼病加重,決定回無錫家居講學,遂又創辦了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簡稱無錫國專),並任校長。辦學之初,他首先宣布;“吾國情勢,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極。此時為學,必當以正人心、救民命為唯一宗旨。”他一再強調:“國家之亡,先亡於無是非;人心之亡,先亡於無是非”,“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能正其身者也”。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課,必由唐文治親自講授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使學生首先認識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抱負,體現了他教書先要育人的教育思想。他因積勞雙目失明後,仍堅持擔任兩三門課程的教學工作,需要讀課文時,便請人代讀。同時堅持著書立說,自己不能書寫,便親自口授,托人代筆。他任校長達30年之久,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學校並入蘇南文教學院。以後唐文治仍然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直至1954年4月9日病逝,享年89歲。唐文治一生自奉甚儉,在上海交大和無錫國專經費困難時,他帶頭隻拿半薪。一旦國家發生大災,他總是自己帶頭賑濟,並八方呼籲募捐。在1912年至1943年的31年間,他就組織賑災並自捐款物十四五次,所賑濟地區近及太倉老家和無錫、崇明、常熟等地,遠及湖南、陝西等省。20世紀20年代初,他與畫家朱屺瞻等發起修築滬太公路及錫澄公路,繼而他又會同無錫、江陰知名人士,向有關當局申請以工代賑,用以救濟兩縣災民。1935年,山東、江蘇、河南等省遭受水災,唐文治先後募捐,交予上海水災義賑會散發。1940年,在他75年歲高齡時,還和同鄉一起組織積善會,開辦施粥廠,向窮苦百姓施舍米粥。在太倉老家,對少數不能出門的老弱婦孺,他還派專人給他們送上門去。1943年大旱,太倉百姓嚴重缺糧,他又特意動員商人到常熟等地去買米,幫助近千名孤寡窮人渡過了難關。

唐文治雖屬維新派,但他卻沒有像康有為那樣後來蛻變成保皇派,而是順應曆史潮流,擁護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他當時除與他人聯名電請溥儀皇帝遜位外,還積極支持南洋大學學生剪除發辮等革命行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唐文治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更是義憤填膺,曾多次在報刊上撰寫文章,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敵。1947年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唐文治又率先同張元濟、陳叔通等人,聯名致上海市長吳國楨公開信,嚴詞抗議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愛國進步學生的罪惡行徑,要求釋放被捕的愛國學生,並表示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

唐文治一家,人才濟濟。他共有4個兒子,除二兒子夭折外,其他3個兒子都留學美國。大兒子唐慶詒任交通大學外語係教授,其妻俞慶裳也留美讀教育學,是一位民眾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參加新政協會議,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三兒子唐慶增,獲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後任複旦大學教授。四兒子唐慶永,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科碩士學位,先後任上海、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分行經理。唐文治還有兩個孫子和6個孫女。大孫子唐孝宣,上海解放前讀中學時就是地下共產黨員,後被學校開除,遂赴美留學,學化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國,在華北製藥廠當副廠長、總工程師,後在河北省醫藥局工作,任書記、局長、總工程師。小孫子唐孝威,從小跟隨祖父唐文治,與他一起生活20多年,15歲投身上海的進步學生運動,在中學時代就加入地下共產黨,成為少年布爾什維克。他稱祖父為第一個啟蒙老師。唐孝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入清華大學學習的首屆學子,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一位才華橫溢的原子科學家。20世紀60年代起,他長期工作在西北核基地,隱姓埋名,以身許國,在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研究與試驗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在實驗上確證我國原子彈中子點火技術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在實驗上判斷並證實我國氫彈原理成功的第一人。1980年,49歲的唐孝威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唐文治的6個孫女也都是地下共產黨員,後來大多在大學裏任教。唐文治對兒孫們的教育十分嚴格,經常告誡他們:“你們一定要記住,如果誰將來為國家做事,不能清正廉潔,誰就不是我們唐家的子孫!”他的座右銘就是14個字:人生唯有廉潔重,世界須憑氣骨撐。

在唐文治逝世後,人民政府撥巨資將無錫市以唐文治別號茹經命名的茹經堂原址,辟建為唐文治先生紀念堂,又將唐文治故裏太倉西門明代文學家張溥故居的二樓,也辟為唐文治先生紀念堂,並請雕塑家劉開渠為他鑄造了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