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1 / 3)

日本的東洋人造絲織品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化纖生產商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起鼎盛一時。但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化纖製品已由全盛走向衰落,東洋公司遭受重大衝擊,一再減產仍無濟於事,公司麵臨著倒閉的危險。

在公司苦無良策時,一個愛動腦筋的員工找到董事長說:“現在各大公司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都想辦法把5根線弄得粗細均勻,沒有人將不均勻的線紡到一起,若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很可能會創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路。”

董事長聽後覺得有道理,他認為現今人們的興趣總是千變萬化的,過去追求光滑、閃光的衣服,當它變成習慣,大多數人都穿著了,就顯得不時髦了。現在細中有粗、玲瓏浮凸、配以和諧的色彩,說不定也會形成新潮流。

董事長據此決定組織少批量生產,投入市場進行投石問路。正如吃慣了白米飯的人一樣,吃上新鮮包米粗糧,會感到異常可口。結果,這種新設計的產品一麵市,就被搶購一空。於是,東洋公司立即申請專利,並大批量投入生產,很快使公司擺脫了逆境,獲得了巨額利潤。

澳大利亞墨爾本有家“寧根企業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收銀機”。這種“收銀機”比較先進,商店購置了它,可以將每天營業收入的錢及時存藏和計算出來,但是寧根企業由於不當的推銷策略,使這樣先進的收銀機打不開銷路,積壓了大量的資金,很快就麵臨虧損了。

後來,公司屬下有人建議把“請人購買”改為“我準你買”,把營銷策略改過來。總經理覺得有道理,決定在報刊電視上廣泛地宣傳收銀機的優點,並且聲明一地區限買一台。從此,人們紛紛前來爭購,寧根公司據此發了財。

有些市場營銷人員不以顧客的需求為基礎,一廂情願地試圖把自己的理解和意願強加給消費者,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這樣做肯定要碰釘子。市場不歡迎,消費者不滿意。追求質量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真理過了頭就是謬誤”,在追求質量上亦是如此。

在複印機市場上,一家美國公司在技術先進和增加功能上下工夫,結果使成本上升。而一家日本公司推出的結構簡單、價格便宜的複印機在市場上更受歡迎。產品生產者常常迷戀自己的產品,而忽視了顧客的需求。因此,市場營銷者不要自己迷戀自己的產品,而要讓顧客迷戀你的產品。

意大利有一家由菲爾。勞倫斯開辦的商店,總經理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點子,在店門上做了醒目的告示:“進店顧客必須是7歲兒童,大人進店,請帶7歲兒童做伴,我店專售7歲兒童商品,盼君遵守。”

該店開張之後,果然許多7歲兒童與其父母到該商店來看個究竟。出於好奇心和想買到合適的兒童商品,有不少人謊稱自己的孩子剛好七歲。這樣,該商店表麵是限製年齡,實際上招引了各種年齡的顧客,所以,它的生意變得更加興旺。

據此,總經理在各地陸續開設了20多間類似的商店,如新婚夫婦商店、年輕人用品商店等等。這些商店均張貼告示,說明隻準某某特定顧客購買,如青年人用品商店,它聲明隻賣給青年人,這當然會吸引大量青年人進去購買所需商品,更吸引了一些已經上了年紀、但心理上不服老的人,他們也特地進去購買商品,以示自己還年輕,而從中獲得社會和別人的認可,從心理上獲得滿足。因此,青年人用品商店的生意特別興隆,菲爾。勞倫斯靠心理策略的經營方式確實精明。

反其道而行其實就是逆向思維,也就是說,要能別出新裁,要能與眾不同,這無疑是總經理在創新上的最好表現。

在公司中大力提倡創新思維

好公司都是“點子”公司,都是創新公司,這是總經理們善於開發創意的結果。

開發創意性思考的另一個問題便是:大部分人通常怯於發表自己的新觀念。對這些人,除非先鼓勵他們培養自信心,否則很難讓他們的創造能力完全發揮出來。要讓員工對自己有信心,最好的方法便是對他們表示信心。有些人在這一方麵很需要特別幫助,美國卡內基訓練中的溝通和人際關係課程,可以幫助這方麵的發展。總經理可以協助員工克服發揮創意的障礙,其中之一便是“順應環境”的習慣。他們不想有與眾不同的思想,正如他們不想在衣著、言談、舉止方麵與別人不同。我們要讓這些人多多接觸一些新思想。事實上,許多發明往往是一些有勇氣破除舊習或反抗傳統的人(團體)所做出來的。

要鼓勵員工培養創意性思考,總經理應隨時注意傾聽他們所表達的新觀念。無論這些觀念如何荒唐可笑,也不可遽下結論:“這行不通!”要審慎地與當事人做進一步討論,看看是否能發現該觀點的好處來。在你評估意見的時候,要先稱讚員工提出意見的積極態度。若有需要批評的地方,也應采用肯定的態度,例如:最好不要說:“那太花錢了。”最好是說:“等等,你有沒有先算一下費用。”如此一來,員工自然會發現到費用的問題。說不定還能想出更好的方案。要記住,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所提出的看法,當然有時會不合實際,但千萬別因此而對其表示輕視,那樣會永遠扼殺了此人的創意。

發展創意性思考的另一障礙,是許多人一旦決定做事的方法,便不願輕易改變。這些人對不同的意見往往固執地封起雙眼和耳朵。戴爾卡內基曾說過:“時時敞開你的心靈準備接受改變。要歡迎它,取悅它,要一再檢驗你自己原有的意見和看法。”這是所有總經理們應該遵循的原則,也應該鼓勵員工這麼做,如此才能開發出所有人的創造性來。千萬不要說:“我們一向是這麼做。”這會扼殺了許多新的好主意。

比較複雜的障礙是:由於許多人對問題的認知程度常有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情況也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學家對這一類認知問題有相當深入的分析。人們會有意忽視那些幹擾他們或混淆他們原有想法的事物。除非他們把這些外來的影響驅除掉,並認清自己一向所持的認知態度,他們才有可能改變以後的認知態度。

假如總經理能營造起接受新觀念的氣氛,鼓勵員工讀書或參加研討會,讓他們參與其他富有創意性的活動都可鼓勵員工發揮創造潛能。這些努力有朝一日必有收獲,員工的創意性貢獻必可使公司成長。更重要的,這些貢獻新觀念的人也會一同成長,並更具活力,更有成就感。

觀念創新:觀念一新,萬兩黃金

日本東芝電器公司1952年前後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幾萬名員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機地想了不少辦法,依然進展不大。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公司領導人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扇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顏色。這一建議引起了公司領導人的重視。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了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及全世界,電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統一的“包公臉兒”了。

這一事例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隻是改變了一下顏色。這種小事情,就開發出了一種麵貌一新、大大暢銷、竟使整個公司因此而渡過了難關的新產品。這一改變顏色的設想,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何等巨大!而提出這一設想,既不需要淵博的科學知識,也不需要有豐富的商業經驗,為什麼東芝公司其他的幾萬名職工就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呢。為什麼日本以及其他國家的成千上萬的電器公司,在以往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競都沒人想到、沒人提出來呢。看來,這主要是因為,自有電扇以來,它的顏色就是黑色的。雖然誰也沒有作過這樣的規定,而它在漫長的時間裏已逐漸形成為一種慣例、一種傳統,似乎電扇就隻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為電扇。這樣的慣例,這樣的傳統反映在人們的頭腦中,便成為一種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嚴重地阻礙和束縛了人們在電扇設計和製造上的創新思考。

很多傳統觀念和做法,不僅它們的產生有客觀基礎,它們得以長期存在和廣泛流傳,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據和理由。一般來說,它們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積累,值得後人繼承、珍視和借鑒。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們有可能妨礙和束縛我們的創新思考。

所謂的“小事情”,因其小被人們忽略了;然而它卻造成了大難題,常常會給人們帶來大麻煩。一些聰明人善於從“小事情”做起,從而使局部得到很大的甚至是徹底的改觀。

從別人不願做的事做起

美國內戰結束後,法國記者馬維爾去采訪林肯。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都想過廢除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的含義。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曆。

“我父親在西雅國有一處農場,上麵有許多石頭。正因為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麵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