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反複的革新改進,李威的礦工服不僅礦工愛穿,還受到了美國年輕人的青睞。隨著式樣的基本定型,它也有了一個特定的名字——牛仔褲。李威的牛仔裝生意越做越大,逐步風行世界,年營業額高達數億美元。本來抱著“淘金發財”美夢來舊金山的李威,從一個礦工的感慨中突發奇想,打開了財富之門,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李威的成功在於他的創新思維給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徑。
做生意有沒有捷徑可走。大多數人對此會予以否認,因為走捷徑似乎代表著不切實際,代表著一種投機,而投機是很難長久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商人的確比別人成功得快些和輕鬆些,他們似乎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徑,其實這種捷徑便是思人所未思、見人所未見的創新能力。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應開辟出新路,而不要沿著過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一個子兒也不剩,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且讓一支商隊從我身邊經過,那要不了多久,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億萬富翁。”
洛克菲勒的這句話充滿了豪情壯誌,讓人不禁動容,這無疑是做生意成功的一個根本素質,即絕地求發展,以創新做手段。天下間就無人能阻擋其鋒芒,具有這種創新精神和素質的人必然無所畏懼。
我們盛讚偉大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藝術家,他們是成功者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為人類曆史、對人類的精神物質財富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創造性貢獻。
本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認為,企業家領導公司發展成功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他同時列舉了企業家應當具備的能力,包括:發現投資機會;獲得所需的資源;展示新事業美麗的遠景,說服有資本的人參與投資;組織這個公司;擔當風險的膽識。
所有有誌於把公司做大做強的總經理,無不經曆這個過程,無不具備這些能力。從這些能力可以看出,創新能力可體現為洞察力、預見力、想象力、判斷力、決斷力甚至行動力等等。
李嘉誠是一個不斷在創新中求發展的人,《李嘉誠傳》中這樣評價他:“在香港經濟迅猛發展且又變化莫測的40年中,能夠經得起大風暴,又獨具判斷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誠。很多公司界的傑出人士都稱道,並且十分羨慕李嘉誠料事如神的獨到眼光。他總是能夠運用準確、銳利的洞察力,總能比同時期、同行業的人棋高一著。”
觀念一新,萬兩黃金
以前浙江某廠生產的一種煙灰缸,質地優良,造型美觀,暢銷國內外。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煙灰缸雖然精致美觀,清洗方便,但是由於國外公寓已普遍裝用壁掛電扇,而我們的煙灰缸仍那麼坦淺,電扇一開,煙灰便隨風起舞,家庭主婦怨聲不絕。為此,生產單位馬上試製成一種口小、肚大、底深的煙灰缸。在國外試銷後,客戶都愛不釋手。出乎意料的是,沒幾年工夫,這種產品的銷量又逐漸下降。外貿部門再次作了調查,發現國外住宅中普遍裝配的空調器代替了壁掛電扇,許多家庭主婦又嫌煙灰缸口小,不便於清洗,不如原來那種樣式好。於是,生產單位又對產品進行了改革,重新占領了市場。
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觀念的更新當然也是長久性的。不能做一次變革,就坐享其成,那不是真正的觀念更新。
解放前馳名中外的冠生園是冼冠生於1915年在上海創立的。他以生產經營糖果糕點、罐頭食品為主。由於冼冠生經營有方,冠生園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6年,其產值已躍居我國食品工業的首位。在上海的淪陷時,冼冠生的事業曾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但他並沒有灰心。經過審時度勢、慎重考慮,他決定把業務重心遷往內地重慶:一是因為重慶是西南的交通樞紐,二是因為它是西南的經濟中心;三是因為作為臨時首都,人口密集。果然,到重慶後,他的生意十分興隆。
當然,冠生園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來自各種勢力的侵擾就曾令冼冠生痛苦不堪。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求得生存和發展,冼冠生采取了幾項相應的措施:一是尋找政府官員當靠山;二是用重金聘請當地有勢力的人物擔任顧問;三是靠送禮賄賂等手段打通關係。
可見,一個公司要想順利發展,經營者必須有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智慧。冼冠生雖然是在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時期從事經營,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但其經營的指導思想和原理,對我們今天的各行各業的人,都仍有借鑒意義。
現代社會中,如果不能審時度勢,隨時更新觀念,那麼必然會因趕不上時代而落伍。
創新不限大小,不限部門
加藤信三曾經是獅王牙刷公司職員。一天早上,他正刷牙,發覺自己的牙齦又被刷出血了,生氣地把牙刷扔了。但有一天,雖然他還像從前一樣懊惱自己的牙齦又被刷出血,同時他又想到,肯定有很多人像自己這樣,被牙刷刷得牙齦出血,現在的牙刷有這樣的不足,應該進行改進。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例如牙刷改用很柔軟的毛,在使用前把牙刷泡在溫水裏,讓它變得柔軟一些,或者多用點牙膏,但他都覺得不夠理想,因為不是很方使。
終於有一天,他突然想起,這一問題會不會與刷毛的形狀有關係呢。他立刻把牙刷放在放大鏡下查看,意外地發現牙刷毛頂端是四角形的,他斷定,刺破牙齦的肯定是刷毛銳利的棱角。於是,加藤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牙刷毛的頂端磨成圓形,那樣用起來一定不會再出血了。”
經過試驗,牙刷毛的頂端被磨成圓形的牙刷,因為沒有四角形那麼棱角分明,那麼鋒芒畢露,不容易刺傷牙齦,效果十分理想。於是他就把他的新創意向公司提出來,公司對此非常有興趣,馬上采納了他的新創意。獅王牌牙刷的刷毛頂端被全部改成圓形後,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每年的銷售量都占日本牙刷銷售量的30%一40%。
加藤信三的創意源自於生活中的小事,卻為公司創造了巨額利潤,也為他自己的發展創造了機會。他從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一躍成為董事長。
調查顯示,小發明是許多中小公司走向成功的關鍵,這些小發明源自生活,卻能給公司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利潤。比如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三通”電源開關,就是有“經營之神”稱號的鬆下幸之助受了家庭主婦們偶而一次議論的啟發而發明的。
近年來,隨著帶凹板的地板廣泛應用,出現了普通的刷子難以將落人凹格裏的塵土刷幹淨的問題。日本一家工廠推出了一種新型刷子,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產品一經推出,馬上供不應求。原來,刷子的發明者受到貓、狗的舌頭可以舔盡碟盤中的食物的啟發,想起可以在刷毛下麵墊上一層海綿,這樣刷子就可以像狗舌頭一樣,把凹格裏的灰塵“舔淨”。
小創新創造大財富的例子有很多,這些小創新確實很普通,普通得使人常常難以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從前我們的手被劃破了,我們要先上藥,再用紗布求人幫忙包紮上,很麻煩,可是自從有了“邦迪”創可貼,我們對小磕小碰的處理變得容易多了。這就是發明,它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創可貼的發明者是埃爾。迪克森,他在生產外科手術繃帶的工廠工作。
20世紀初,他剛剛結婚,他的太太常常在做飯時將手弄破。迪克森先生總是能夠很快為她包紮好,但他想要是有一種自己就能包紮的繃帶,在太太受傷而無人在家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她自己包紮不了了。
於是,他把紗布和繃帶做在一起,這就能用一隻手包紮傷口。他拿了一條紗布擺在桌子上,在上麵塗上膠,然後把另一條紗布折成紗布墊,放到繃帶的中間。但是有個問題,做這種繃帶要用不卷起來的膠布帶,而粘膠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長了表麵就會幹。
後來他發現,一種粗硬紗布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創可貼便問世了。
創可貼是迪克森先生出於對妻子的愛而發明的一種小東西,這種小東西卻為公司賺了大錢。我們隻粗略估計一下它在中國的使用情況,就可以想象它為公司賺了多少錢。
創新並不因其小就賺不了錢,相反正是這些小創新,撐起了許多公司,使他們賺了大錢。那怎樣才能產生這些創新的產品呢。很簡單,觀察生活,多思考,尤其是當你在生活中碰上令人頭痛的“小麻煩”時,不要急著抱怨,而是要考慮解決的辦法。
創新的靈感就源自生活中的小事。隻要認真地動動腦,仔細地思考一下,便可以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以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