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門十分重視師範教育。他說:“幼教的良窳,由於主持幼教者的師資,而師資的由來,實由於師範教育的培植。如果我們研究幼教僅限於幼稚園的教育,拋棄了師範教育,這無異於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樹葉者不整樹本,決不是徹底的辦法。”在張先生的許多專著中都有“教師”一章。他認為幼兒園的教師除了授課以外,對於本身的修養,如學識的進展、材料的增加、教授方法的改良等等都需要“不停地前進”。否則,“最容易變成了機械的生活,在社會裏是一個落伍的人,甚或是一種反動”。他強調一個好的教師除了精湛的學識,還必須加上高尚、堅貞而優美的人格培養。他本人更是一位身體力行者。他的品德高尚,業務精良,教書育人,堪稱一代師表。

張雪門最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他說得好:“一種真實知識的獲得是應該以直接經驗做基礎,再來擴充間接經驗(就是書本知識)才能夠融會貫通。”他認為年輕的教師在開始任職時常感到以前所學的理論不切實用。這不僅是由於在學校時實習的時間太少,更重要的是“做、學、教”的分離。實際上事情應該怎樣做,就要怎樣學,怎樣學就得怎樣教。他建議在師範學校設立“幼稚教育實驗區”。凡區內學前兒童人數、居民職業,有關機構、公共場所,以及招生、設備、組織課程、指導活動等工作,都由師範生自己擔任調查、統計、研究與實踐,以便增進他們對社會的認識,了解社會的需要,從各種社會活動中獲得實際經驗。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的工作能力受到鍛煉,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而且可以促使教師的教學更切合實際,學生的學習能夠學以致用,達到理論聯係實際的效果。

張先生專門從事幼兒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同時又很重視各級教育的銜接和整體性。他說:“教育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人類的生長。生長的曆程不容中斷,所以幼稚園和小學必須聯係。”又說:“一種教育無論怎樣早,就是像幾歲小孩子的幼稚教育,與小學、中學、大學都有一貫的聯係,而不是孤立的。”他還說:“各級教育本來不是孤立的階段,而是人類整個生長的一部分,絕不能與其他部分分離。”

以上幾段話說明張先生對於教育的連貫性的思想是始終如一曲。人的生長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各階段的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幼兒教育是人的全部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者必須根據兒童發展的連續性的特點,做好為下一階段教育的準備工作,使兒童從一個階段順利地過渡到下一階段。

張雪門忠於幼兒教育事業還體現在他對全體幼兒的關心。他多次強調幼兒教育要普及。“凡我所說的幼稚教育是為普遍一般的發展,並不是供少數人的玩賞。中國是指整個中國,決不是少數人所能代表,……我不敢認少數人作為教育的對象。”在舊社會,張先生已提出幼兒教育要為全中國的幼兒服務,而不能僅供少數特權階層的子女享受,這是難能可貴的。

張先生的著述既豐富又通俗易懂,對理論的闡述做到了深入淺出。由於時代和經曆的局限,張先生的教育思想、觀點雖然不能完全適合今天的形勢,然而他為幼兒教育獻身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他強調幼兒教育要符合國情和時代的思想,對教師的培養和要求,以及對幼兒教育中許多實際問題的見解,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相信這部文集的出版,對於我國幼兒教育的研究、改進和提高能起到推動的作用。(盧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