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恒(1865—1953),原名叫吳朓,小時候叫吳紀靈(又稱寄蛉),字稚暉,後改名吳敬恒,筆名燃、燃料、夷。江蘇陽湖(今武進)人,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青年時就讀於江陰南菁書院,光緒舉人。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任北洋學堂教習。後任上海南洋公學國文教習及學長。1901年留學日本弘文師範,同年11月與蔡元培等創辦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1902年10月,吳敬恒參加《蘇報》筆戰陣營,猛烈抨擊禍國殃民的清政府。1903年,《蘇報》案爆發,吳敬恒秘密逃往香港,然後去英國,再轉往法國。1905年在法國參加孫中山先生創辦的中國同盟會,次年與李石曾、張人傑等組織世界社,刊行《新世紀》,辛亥革命後歸國。民國初期應邀主持推行國語注音字母工作。1912年春與李石曾等在北京發起留法儉學會,設立留法預備學校,1915年讚助旅法華工在巴黎設立勤工儉學會。1921年任裏昂中法大學校長。1925年在北京南小街創辦海外補習學校。曾參與擬定試行大學區計劃。曆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中央研究院院士、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49年去往台灣,任總統府資政、中央評議委員等。1953年10月病故於台灣。
正文 第1章 吳敬恒(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