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夏丏尊的研究重心開始逐漸轉向國文科的個性特征。他在1936年所作的著名講演《學習國文的著眼點》中指出:“國文科是語言文字的學科,和別的科目性質不同”,“國文科的學習工作,不在從內容上去深究探討,倒在從文字的形式上去獲得理解和發表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現。不管所表現的是一樁事情、一種道理、一件東西或一片情感,總之逃不了是表現。我們學習國文,所當注重的並不是事情、道理、東西或情感本身,應該是各種表現方式和法則”。
粗看起來,夏丏尊的這番言論仿佛與過去他所持的觀點“不要隻將國文當國文學”相悖,但細數起來,其在精神是一貫的,隻是立論的角度不同而已。在這裏,他所闡發的是關於國文這個具體科目的特有功能和作用。因為學校裏設置國文一科,其宗旨不在讓學生了解教科書中大量選文的駁雜而無序的內容,而在讓學生學習選文的作者在表現各種內容時所采用的種種方式和法則。這是國文科裏讀文章和在日常生活中讀文章不同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讀文章,因文章內容的不同,或興奮,或流淚,或厭倦,都是情理中的事。可是,在國文科裏讀文章,固然也會興奮,流淚或厭倦,但“在興奮、流淚或厭倦之後”,還得“用冷靜的頭腦去再讀再看,從文字的種種方麵去追求,去發掘”,因為“你的目的不在興奮,不在流淚,不在厭倦,在學習文字”。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舊派人物,還是新派人物,觀念上都還有偏向,他們或是從宣揚封建的舊思想、舊道德著眼,或是從鼓吹民主的新思想、新道德著眼,都把國文科的選文內容看得過重,而把文字的表現方式和法則看得無足輕重,其結果,國文科幾乎成了修身科和公民科,學生國文程度的低落也就不足為怪的了。
因此,為充分發揮國文科的特有功能,夏丏尊十分專注於文章學的研究。早在1919年,他在長沙一師任教的時候,就參考當時國外的資料編寫了各體文作法的講義,專門講授文章法則;在春暉中學執教時,又進一步充實了講義的內容。後來,這部講義經劉薰宇修改補充,二人聯名發表,書名“文章作法”。在我國,這是現代文章學的一部早期專著,對國文科的教學影響至深。在上世紀30年代,夏丏尊對文章作法的一些重要方麵又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從總體上揭示了文章這個特殊事物的許多內在規律,寫成了《句讀和段落》、《句子的安排》、《文章的省略》、《文章中的會話》、《文章的靜境》、《文章的動態》等9篇論文,連同葉聖陶的《開頭和結尾》,合編成《文章講話》一書。與此同時,夏丏尊還就國文科的閱讀問題,作過幾次重要的講演,如《閱讀什麼》、《怎樣閱讀》、《學習國文的著眼點》等。這些講演稿,講的是讀文章的規律,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隨處可見來自於他長期讀寫實踐的深切體會,可以看作是現代閱讀學研究的較早的勞績,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後來,這些講稿,同葉聖陶幾篇同類性質的講稿和論文合在一起,編成一書,題名“閱讀與寫作”,作為開明青年叢書之一出版。以上這些文章學的研究成果,在當時,都曾作為國文科的教材被一些中學所采用,在國文科的教學改革中發揮過積極作用。
國文教科書,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是在校學生學習漢語知識、鍛煉語文能力的最重要的憑借物。基於對國文科的特性的深刻理解,夏丏尊對曆來的國文教科書多有不滿。因此,從30年代中期開始,他就在國文教科書的編製上進行了具有開創意義的探索。夏丏尊認為,世間文章千姿百態,浩如煙海,數也數不清,讀更讀不盡。編製教科書的重要工作就是從無限的書海中選出有限的文篇來。文篇怎麼選?是選曆朝曆代的名人佳作嗎?國文科並非文學史科,似無必要。是按內容的價值來選嗎?以為青年應該孝父母、愛國家,應該交友有信,應該辦事有恒,於是選幾篇孝子的傳記,選幾篇忠臣烈士的故事,編湊成書嗎?國文科並非修身科,也屬不當。
夏丏尊認為,天下文章盡管汗牛充棟,但構成文章的基本格式以及運用語言的基本法則卻是有限的。編製國文教科書,一要明白國文科的特性和功能,即教學的需要;二要顧及教學時間的限製,即教學的可能。國文科既非文學史科,也非修身科,它要學習的是關於語言文字的表現形式和運用規律;而語言文字的表現形式和運用規律是有限的,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去學習並掌握的。因此,編製國文教科書,選擇文篇的依據應該是文章的基本格式和語言運用的基本法則。所謂循序漸進,也隻有依據文章的基本格式和語言運用的基本法則才有可能。作為這種見解的第一次實踐嚐試,夏丏尊在1934年同葉聖陶、宋雲彬、陳望道等人合編了一套《開明國文講義》。這套教科書共三冊,第一、二兩冊注重在文章的類別和寫作的技術方麵,第三冊注重文學史的了解方麵,學生讀了這三冊書,“可以得到關於國文科的全部知識”。這些“知識”,分別以“文話”、“文學史話”、“文法”、“修辭”等項目寫成一篇篇短文,有機地穿插編排在相關的選文之後,形成了國文基礎知識為貫穿線索、精選文篇為印證材料,二者相互配合的格局。這套教科書的編製方法,體現了夏丏尊對國文科基本特性的獨到見解,並為不久以後著名教科書《國文百八課》編製出版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