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夏丏尊的國文情結(2 / 2)

在國文教學觀念更新方麵,關於“語感”問題,夏丏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作為學校教育中設置的一門重要課程,國文科一定要激發起學生主動地、自覺地學習的積極性,並以此來充實學生的頭腦,培養學生的品性和智力;同時也堅信,作為學校教育中設置的一門特殊課程,國文科應肩負起自己特有的任務,即致力於引導並幫助學生對各體文章作形式上的探究,以便切實提高運用國語的能力。根據這樣的信念,他在實踐上也作了多方探索和辛勤勞作。然而,結果正如他自己所說:“無論如何設法,學生的國文成績總不見有顯著的進步。”重視了語法和作文法的講授,“學生文字在結構上形式上,雖已大概勉強通得過去,但內容總仍是簡單空虛”;獎勵課外讀書,或是在讀法上多選內容充實的材料,“結果往往使學生徒增加了若幹一知半解的知識,思想愈無頭緒,文字反益玄虛”。就在這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情形下,夏丏尊從自己重溫舊籍的過程中忽然悟到了一種契機,那就是培養語感的重要。他說指出:“無論是語是句,凡是文字都不過是一種寄托某若幹意義的符號。這符號因讀者的經驗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有的所感受的隻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更多一點,要能感受全體那是難有的事。普通學生在讀解正課以及課外讀書中,對於一句或一語的誤解不必說了,即使正解,也決非全解,其所感受到的程度必是很淺。收得既淺,所發表的也自然不能不簡單空虛。這在學生實在是可同情的事。”這種對文字符號所表達的內容的靈敏的感覺,夏丏尊將其稱為“語感”。比較起來,教師由於經驗能力程度一般總在學生之上,所以對於文字的感覺必然要比學生正確得多、豐富得多,也靈敏得多,因此教師的任務就在“自己努力修養,對於文字,在知的方麵,情的方麵,各具有強烈銳敏的語感,使學生傳染了,也感得相當的印象”,以此作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礎”。“教師所能援助學生的,隻此一事。”夏丏尊的這一感悟,在國文教學觀念更新上影響深遠,後來葉聖陶專門著文闡發了這一觀點,並充分論證了在閱讀中“訓練語感”的重要性及其訓練方法,為國文教學的改革在方法論上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舊時代的夏丏尊為教育青少年嘔心瀝血度過了嚴肅的、清貧的一生。他仿佛一頭牛,自己東覓西尋可食的草料,自己咀嚼反芻,自己把它消化而成乳汁,再無保留地把全部乳汁貢獻給祖國的未來——年青的一代。可是,黑暗的社會給予他的卻是貧困、戰亂、拘禁以及無窮無盡的憂患。夏丏尊在抗日戰爭最初的日子裏,曾殷殷期待抗日的勝利、中華的複興,所以在1938年編集出版《文章講話》一書的時候,他向讀者傾訴心聲說:“我雖垂老,飽經憂患,也還勉強活著;願以餘年繼續文章學研究的工作。隻待局麵好轉了,《中學生》複刊了,本書一定還會有續編的,敢在這兒向讀者先作下一個預約。”誰知到1946年,“勝利”固然是盼來了,“勝利”後國統區的狀況卻使他陷入了失望的深淵。在大革命失敗、蔣介石血腥屠殺革命青年的時候,夏丏尊因目睹自己親身教育過的青年竟帶領劊子手去搜捕自己的同窗學友,曾悲憤地寫過一副著名的聯語:“寧可早死,莫作先生。”這8個字飽含著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無比痛苦。在抗戰勝利、蔣介石攫取勝利成果變本加厲地戕害人民的時候,他貧病交加,憂憤交迸,彌留中喊出了:“勝利,到底啥人勝利——無從說起!”

從五四時期起,到抗戰勝利後的含憤謝世,夏丏尊在教育領域苦鬥了將近20年,在國文教育的開拓發展發展方麵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譽為“始終獻身於教育、獻身於教育的理想”的、“誨人不倦”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