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陽明講知錯能改(2)(2 / 2)

老頭接過調羹,急切地挨著品嚐了起來。他隻是偶爾停下來,用一塊很破舊的手絹擦擦他的雙眼。

海特站在一旁想:可憐的老頭!也許他曾經有錢買自己愛吃的布丁,如今他家境破落,也隻能品嚐一下了。

海特突然走到老人跟前說:“對不起,先生,能賞個臉嗎?讓我為您買一個布丁吧。”

聽完海特的話,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似的往後一跳,轉身對女店員大聲說道:“勞駕,把這個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帶走。”他指了指店裏最大、最貴的布丁。

女店員疑惑地看了看他,開始為他打包。這時,老頭從褲兜裏掏出少得可憐的錢來,然後將它們放到了櫃台上。

一個真正行善者,總是把自己放在和被人一樣的高度,在幫助他人時絕不會表現得像一個高高在上,這是對他人的尊重。可見,做一個真正的仁者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所以,王陽明所認可的仁愛精神應該是:“好事不留名”,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顧及他人的自尊。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靜心錄》

在《寄諸弟》中,王陽明曾說:“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意思是,很多錯誤都是一念之差造成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隻要是將一念之過改正了,就可以得到“本心”,找回真正純潔的靈魂。勇於承認錯誤並加以改正,是十分可貴的,所以,那些知錯能高的人,也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尊敬的君子。

人隻要活著、學習著、工作著??就不可避免地會犯錯。但,犯錯並不可怕,那些敢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人,反而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而生活中、工作中有的人,為了不丟麵子,從不正視自己的錯誤,將錯就錯。其實,真正的自省是完全敞開自己的內心的,是靈魂對每個細胞的審視,是一種總領全局的廣闊的思考,是行走中,停下來查看前後左右的道路的謹慎。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得力大臣。武的叫廉頗,他多次領兵戰勝齊、魏等國,以英勇善戰聞名。文的叫藺相如,他有勇有謀,麵對強悍的秦王能夠臨危不懼、化險為夷。他兩次出使秦國,第一次使國寶“和氏璧”完璧歸趙,第二次是陪同趙王去赴秦王的“澠池之會”,兩次的表現都令人佩服,秦王也因此不敢再小看趙國。於是,趙王先封他為大夫,後封他為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不服氣,他想:他藺相如何德何能,無非就是會耍幾下嘴皮子嘛,這江山都是我廉頗打下來的,真正的功臣應該是我!他常對手下的人說:“被讓我見到藺相如,否則,我一定給他點顏色看看,看他能耐我如何!”

這話傳到了藺相如的耳朵裏,為了避免與廉頗發生衝突,他幹脆裝病不去上朝。他還吩咐手下的人,碰著廉頗的手下,要和和氣氣的,不要和他們爭吵,千萬要讓著點兒。有一次,藺相坐馬車出門辦事,恰巧廉頗的馬車正從對麵過來,藺相如就叫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去,讓廉頗的馬車先過去。

這時,藺相如的手下們看不過去了,紛紛責怪藺相如膽小怕事。藺相如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你們說,廉頗和秦王誰比較厲害?”手下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接著說:“秦王我都不怕,廉頗我會怕嗎?隻是,我考慮到現在秦國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我們上下官員一條心。如果,我們兩人鬥起來了,誰受傷不好,都會給秦國可趁之機。所以,國事要緊,我這點的麵子算什麼呢?忍讓一點兒,大家都過相安無事。”

後來,這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他感到非常慚愧。於是,有一天,他脫了上衣,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家裏請罪。從此,兩人成了要好的知心朋友,共同保衛著趙國。

廉頗的行為不僅說明了他是一位猛將,還是一位勇士,一個勇於正視自己錯誤、敢於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勇士。從小,父母、老師就教育我們要“知錯能改”,但有時害怕受到追究,有時為了保全麵子,即使知道自己不對,還是會強詞奪理,不敢主動承認錯誤。但是,一味地逃避問題,是需要花費更多的的精力來掩飾自己所犯的錯誤的,所以,與其浪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還不如直接為自己的錯“埋單”,將它看做一次深刻的教訓。人的就是在犯錯在中一天天成長起來的,錯誤就像路邊的小水坑,幾乎沒有人未被水濺濕過,但,也正是有了這些經曆,人才知道以後要小心地避開。所以,人生的旅途,不要害怕犯錯,隻要在犯錯之後真心改正,那麼前進的道路便會越來越順暢。

所以,錯誤對於我們而言其實是一筆難得的財富,正視它、改正它、銘記它、拒絕再次發生,這樣,我們的生命的質量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