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爾胸中原是聖人——王陽明講潛能發掘(2)(2 / 2)

受到訓斥的杜甫心裏難過之極,但他並沒有因此懷疑自己的智慧,他決定用苦讀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閱讀和背誦能力。此後,每天天剛蒙蒙亮,在杜甫的家的小院裏總會出現一個正在背誦詩歌的小孩的身影,他就是杜甫。

剛開始自學的杜甫感到十分吃力,一首短詩閱讀多遍都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他便選擇死記硬背,他覺著背得多了,理解能力應該會有所提升。果不其然,當杜甫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閱讀和背誦詩歌後,他發現自己對詩歌的領悟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不久之後,他在一天內就能理解並且記住五首詩。這讓全家人都驚詫不已,開始感慨這孩子超強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如此奮發圖強一年之後,杜甫便能將300多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並且還常常將一些喜愛的詩歌默寫下來以增強記憶。

12歲的杜甫,理所應當地成了家鄉遠近聞名的神童。杜甫的“神童”的榮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天才,是一分的天賦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

天賦不高並不能成為我們成功的絆腳石,更應該是我們加倍努力的理由。天賦高也並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然條件,還有可能成為光明之道的阻礙物。

《傷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年幼時的仲永是個異常聰慧的小孩,他不僅能背誦多首短詩,還能自己創作一些詩。鄉裏人都驚奇他的才智,紛紛邀請他去家裏表演這種才能。

仲永的父親是一個平常之人,對鄰居們的讚揚他感到十分滿足,虛榮心一天天膨脹起來。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經常帶著兒子到各處去應酬,隻為讓兒子賣弄一下自己的才能。

二十年過去了,長大成人的仲永已經不同往昔,天賦已被磨盡,完全泯然眾人,與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通過杜甫和仲永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天賦”並不是成就一個人的必然條件,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天賦,受困於天賦。

如果想成為天才,就必須讓自己的內心充滿信念,讓自己對夢想始終堅持,讓自己具備愈挫愈勇和百折不撓的韌性。

天才之所以能成為天才,是因為他的內心有一種定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能為達到一個目的而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人一己百,擴充之極”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有了這樣的定力,便能將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這種定力應該如何得到呢?

專注是形成這種定力的必要條件。我們可以從做簡單細小的事來培養自己的專注力,當自己沉浸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自己的專注度和定力也在漸漸形成。長此以往,你便能從完成的一件件小事中找到興趣點,從而更加深入地展開研究,當這些細微之事一件件完成後,你便能從中找到興趣,內心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強大,對處理任何事的耐心也會越來越多。

當我們的內心強大到一定程度,我們的洞察力也會越來越強大,我們能輕而易舉地看到事物的光明所在,並且從中挖掘。時間長了,我們整個人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隻要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通過長期的努力,便能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到極致,內心的原動力也會隨之被激發出來。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如果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此,用心去感受推敲每一個細節,你的心變會變得平靜自由,並且會越來越想要追求這樣專注地感覺。

用心做事,會把整件事都融入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心靈在長期的專注下,便會擁有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