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心靈達到一定的境界後,強大的正能量就會一直推動你不斷地前進。如果現在的你對事業和學習的興致不高,不妨讓自己先從工作中的小事做起,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如此,你將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也許,下一個天才就是你。
對欲望下工夫
問:“聲、色、貨、利,恐良知亦不能無。”
先生曰:“固然。但初學用功,卻須掃除蕩滌,勿使留積,則適然來遇,始不為累,自然順而應之。良知隻在聲、色、貨、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發無蔽,則聲、色、貨、利之交,無非天則流行矣。”
——《傳習錄》
一次,學生問王陽明一個問題:“聲、色、貨、利,恐怕良知也不能沒有吧?”
王陽明回答道:“當然有。但是,人們在修身養性的初期,必須將聲、色、貨、利拋到九霄雲外,甚至不能摻雜任何一點。如此,就算偶然接觸到這些,也不會成為心靈的負擔,自然能夠按照良知來理解和處理。其實,致良知就是要對聲、色、貨、利這些欲望下工夫,隻要自己的良知純潔無暇,那麼就算我們必須與聲、色、貨、利打交道,也隻不過是順應天命罷了。”
聲,歌舞也;色,美色也;貨,金錢也;利,私利也。這些都是人們的欲望象征。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無欲無求的得道高僧,但如若欲望太強,便會很容易淪為欲望的努力,讓自己在人生路上越走越累。王陽明總結出欲望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後,告誡人們,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簡單快樂,就必須要在聲、色、貨、利下足工夫,減少自己對物欲的渴望與追求。
很多人都想得到意外的財富,而且越多越好,他們往往看不到欲望帶來的禍害的嚴重性。
有這麼一個人,他無意間得到了一張藏寶圖。藏寶圖裏指示,某森林裏埋藏著巨大的財富。於是,他準備好道具想要立即趕往森林。為了得到更多的寶藏,他還特地準備了4、5個大袋子。他按圖索驥,終於在曆經凶險後來到了第一處藏寶地。當他看到此處鋪滿的金幣後,他激動地將所有金幣都裝入口袋,準備趕往第二處藏寶地。當他出門時,門上突然顯現了一排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不屑地笑了笑,心想,這麼一行字是不能阻止我趕往第二處挖寶藏的。當他來到第二處藏寶地時,擺在他麵前的是一大箱金光燦燦的金條。隻見他貪婪地打開自己的第二個大口袋,使勁地往裏麵放金條,當他正要裝完金條時,箱子上也突然顯現一行字:“如果你懂得滿足,請放棄下一處的寶藏。”
他仍然不為所動,毫不猶豫地趕往下一處藏寶地。第三個藏寶地讓他目瞪口呆,慢慢一屋的鑽石閃閃發亮,他沉浸其中一小會後,立馬開始將鑽石裝進自己的口袋裏。裝著裝著,更奇怪的事發生了,小屋地板上突然打開一道門,他想,或許下麵又更珍貴的寶石等待我去挖掘呢!於是,他毫不遲疑地跳進這個狹小的通道。然而,等待他的並不是價值連城的珠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掙紮著,後悔著,最後越陷越深,一個人消失在荒蕪的沙漠裏。
我們想想,如果這個人不那麼貪婪,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的話,那麼他此後肯定會過著特別富足的生活。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在聲、色、貨、利麵前保持冷靜、清醒的狀態,大多數人對財富、全力的渴望都是無休無止的,最後,隻會將自己葬送在這些欲望裏。
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對人的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令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滿足,除是南柯一夢兮。”如果不想讓自己的欲望到頭來隻落得個“南柯一夢”,就必須讓自己適時地脫離欲望的控製,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欲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欲望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它的奴隸,認清欲望,學會控製欲望,才能讓自己在人生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