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渡湖度人 (2)(1 / 2)

在拉薩,向她提親的小夥兒絡繹不絕,達娃卓瑪禁不住阿媽的勸導,應承了一位男子。那男子頗有家財,但十分世俗,除了吃飯、掙錢,想的最多的就是和美麗的姑娘上床。他給過她不少錢,她最終還是拒絕了他。

此後,達娃卓瑪在拉薩再也沒有理會過任何一位男子。她的酒館在她不在的時候,總有酒客議論紛紛,說她清高、冷漠、薄情寡義……

是眾人不懂她,才會說出如此刻薄的話。

她不過是想等一個情投意合的人,哪怕這人會讓她付出生命的代價。

蒼天眷顧,她等到了他。

達娃卓瑪細心地包好了傷口,坐了下來,眼前是閃爍的酥油燈,傷還在隱隱作痛,一路上的委屈與辛酸突然湧上心頭,她忍不住哭了起來。她抱怨,她憎恨,她不解命運為何要如此折磨她,連隨愛人赴死都要曆經千辛萬苦。

哭了一會兒,她摸出了一直珍藏的那紙詩文: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辛苦作相思。

她仰起頭,閉上了眼睛,晶瑩的淚珠順著眼角滑入了雙鬢。

西寧,距離青海湖不過半天的路程。

駐守西寧的喇嘛商南多爾濟已經接到席柱的通報,說六世達賴已抵達青海湖,即將進入西寧。商南多爾濟猶豫了,西寧原本取意“西部安寧”,六世達賴若是過境西寧,那西部便永無寧日了。他左思右想,最後提筆寫了封奏折,內容言簡意賅:拉藏汗已經起解假達賴赴京。寫好後,他派親信快馬加鞭地送去了京城。

康熙帝得到奏報,給席柱等人下了一道聖旨。

奏章一去一回需要時間,席柱等人不能再前進,便在青海湖先住了下來。

席柱始終對倉央嘉措禮敬有加,出了拉薩就將他身上的鐐銬都除去了。

在青海湖停留的日子裏,倉央嘉措每天讀經書,有時去湖邊散步,一直很憂鬱,席柱看在眼裏,心裏也很不舒服。

他並不知道布達拉宮裏究竟發生了什麼,但眼前的年輕人即便不是真達賴,也不是罪大惡極,若非要定罪,也不過是想和平常人一樣,與相愛之人廝守罷了。

席柱同情倉央嘉措的遭遇,然而無能為力,他隻能盡量讓倉央嘉措吃好,休息好。有時,他端來食物,並不急著離去,而是等著和倉央嘉措一起吃。

他覺得這位假達賴佛或許需要一個人來傾訴。

雖然有了席柱的關心,倉央嘉措卻還是愁眉不展,他偶爾微笑,說話極少。夜裏,席柱常常睡得很沉,刮風下雨也不會醒。如果不是某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將他凍醒,他永遠不會知道,這位年輕的達賴究竟在想些什麼。

雨聲很大,席柱醒來後便沒有再睡,他順著房門走了出去,不知不覺到了倉央嘉措的門口。

他的屋中還亮著燈。

雨水打濕了他的衣裳,他悄悄地站著,他聽見倉央嘉措在傷感地念著一首詩:“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辛苦作相思。”

聲音低沉、悲傷,和著冰冷的雨,席柱的心裏一震。

停了片刻,他又仿佛在念叨:“達娃卓瑪……達娃卓瑪……”

一束微薄的光從虛掩的門縫中射出,席柱這才注意到門沒有關,他悄悄推開了門,隻見倉央嘉措躺在床上,像個孩子一樣蜷縮在一起,臉上滿是淚水。

他在夢中囈語:“達娃卓瑪……達娃卓瑪……”

席柱的眼淚流了出來,溫熱的淚水混進了凉薄的秋雨中。

使者宣旨的時候,倉央嘉措隱在門簾後,接旨的隻是席柱等官員。

使者的聲音很威嚴,那是大皇帝的質問:

汝等曾思過,迎之六世達賴喇嘛將如何供養?

席柱噤若寒蟬,不知如何回答。這段時間,他們隻是聽從拉藏汗的指揮,押送六世達賴喇嘛進京,別的事一概不知。

聖旨突然降臨,將他們置於兩難之境,回不去也走不了了。

使者走後,席柱依然跪在地上,一動不動,好像一動身後就會有刀斧劈過來一樣。過了許久,倉央嘉措撩起門簾走了出來,他輕輕拍了一下席柱。

席柱回頭望著倉央嘉措,倉央嘉措也和善地看著他,他的心一下子平靜了,那是佛的光芒。席柱朝倉央嘉措跪了下來。

他接連磕了三個響頭。

席柱哭了,淚水奔湧進口腔,說出的話潮濕而悲切。

“佛爺,事已至此,無須多言,我是個信佛的人……我懇求您,逃走吧。隻要您離開後永不暴露身份,一切後果由我一人承擔。”

倉央嘉措屹立不動。

席柱繼續說道:“您若是走了,不僅拯救了我們這一行人的性命,更避免了藏蒙兩族再起幹戈啊!”

倉央嘉措似乎點了點頭,席柱留意到了這細微的動作,他止住了哭聲,迫切地等著年輕的尊者進一步的回應。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於,倉央嘉措轉過身,長歎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