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2)投筆從戎當司令(1 / 1)

一位頗有名望的大學教授,毅然由繁華的大城市轉入艱苦的農村,由幽靜的書齋、課堂走上硝煙彌漫的抗敵戰場,由一個文人、學者到拿起槍杆指揮部隊戰鬥,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奇跡!這個奇跡就是“紅色教授”楊秀峰創造的。

1937年全麵抗戰開始後,侵華日軍步步緊逼,整個華北地區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國民黨口頭上宣布抗日,實際上部隊紛紛南逃。平津之間的漢奸和親日派分子氣焰囂張,到處散布民族失敗主義。在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楊秀峰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離開平津和他熱愛的講堂,放棄優裕生活,投筆從戎,帶領平津等地的進步師生,奔赴抗日烽火第一線,南下晉冀交界的冀西農村,組建抗日武裝,開展遊擊戰爭,開辟和建立革命根據地。

來到冀西,正值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形勢,國民政府河北省民政廳廳長張蔭梧被委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保定行營民訓處主任,經由該行營民訓處秘書長溫健公(中共地下黨員)推薦,楊秀峰被任命為冀西民訓指導特派員,擔負動員民眾抗日、組織地方武裝、開展遊擊戰的任務,並擁有任免縣長的權力,其工作區域為平山、阜平、靈壽、行唐、新樂等13個縣。

國民政府把冀西地區劃為第一戰區,為便於開展工作,楊秀峰跟隨周恩來會見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取得了合法身份和地位。楊秀峰以“國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冀西民訓特派員”的公開身份,與平漢省委負責人李雪峰等人趕赴井陘縣建立“冀西民訓處”,楊秀峰任主任。他隨即派出了5個工作團,到冀西各地從事抗日宣傳、督促動員、組織遊擊武裝等活動。不料工作剛剛開始,就遭到了日軍的襲擊,楊秀峰臨危不懼,沉著指揮民訓處機關向山西昔陽縣轉移。途中,他們邊轉移邊發動群眾和收編縣保安隊,到達昔陽縣時隊伍已經發展到200多人。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楊秀峰以這支武裝力量為基礎組建起了冀西抗日遊擊隊,並親自擔任遊擊隊司令員。此時八路軍129師一部進入冀西,為楊秀峰送來了20條步槍、400發子彈。這支隊伍在楊秀峰的率領下,征戰冀西大地,不斷發展壯大,後來正式編入了八路軍129師建製,成為太行山區的主力部隊之一。

抗日形勢日趨嚴峻,冀西的形勢非常複雜,社會秩序極度混亂。日軍已占領各縣縣城及平漢鐵路沿線村鎮,國民黨官員聞風而竄,攜眷南逃,政權土崩瓦解,一些地痞流氓充當漢奸,為虎作倀;國民黨潰兵大批湧入山區,占據村寨,搶掠地方,其內部繳械火並事件也時有發生;地主民團和封建道會門則應時而起,各霸一方,不斷與潰兵武裝衝突。在外侮內亂交加之中,廣大群眾失去了政府的依靠,就像失去了父母的孤兒,水深火熱,苦不堪言。

根據黨中央關於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戰略部署,八路軍129師於1937年底派出東進縱隊和騎兵團開進冀西,在當地黨組織的配合下,團結各方麵力量,開展遊擊戰爭。楊秀峰率領遊擊隊與八路軍129師密切配合,到各地宣傳和發動群眾,動員地方紳士、名流、愛國青年和當地知識分子參加抗日,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到11月中旬,已先後在邢台、內邱、臨城西部山區成立了7個區級抗日政府。繼之,爭取民團和會道門,鎮壓漢奸,迅速打開了冀西抗日鬥爭局麵,年底,冀西遊擊隊迅速發展到了9個大隊。

楊秀峰從一個文質彬彬的學者,轉變為率隊殺敵的遊擊隊司令,其事跡迅速傳遍晉冀豫一帶,幹部、群眾和知識分子無不敬佩,他的影響也遍及冀西大地,一些愛國誌士紛紛投奔其麾下,楊秀峰成為華北抗日統一戰線的一麵旗幟。當時,冀西群眾編了一首歌到處傳唱:“楊秀峰,真能幹,領導冀西十三縣。楊秀峰,真能幹,武裝民眾千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