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期被譽為“紅色教授”的楊秀峰,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出國留學之前的1928年8月,楊秀峰就在天津市教育局擔任科長,9月又轉任河北省教育廳第三科科長。建國以後,楊秀峰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時候,還兼任河北師範學院院長。
在30年代的大學課堂上,楊秀峰講課從不照本宣科,講起課來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富有邏輯性,又善於聯係實際,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他講授的曆史、地理等課程,材料豐富,分析精辟,循循善誘,學生既能看到曆史舞台上各種人物的表演,又像是在多嬌的山川中馳騁,飽覽秀麗的風光,了解祖國各地的礦藏。他講的課很受愛國學生的歡迎,常常是教室裏坐滿了學生,窗外也站滿了聽眾。學生們聽得入迷,竟然擔心下課鍾聲響起,總想著能多聽一會兒他講課。他的學術造詣受到學界的好評,著名曆史學家劉大年曾撰文推薦過他。
楊秀峰既是教授,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戰線卓越領導人,建立了新中國比較完整的教育體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設人才,適應了當時各項建設事業的需要。
卸任河北省主席之後,楊秀峰出任國家高教部第一任黨組書記、副部長,後來又擔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在他主持、領導教育工作的十餘年間,正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恢複時期。一方麵國家需要大批人才,另一方麵我國教育的狀況十分落後。為了改變這種局麵,培養大批國家急需人才,他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親自布置、組織製定教育法規和教育發展計劃,調整高等學校的院係和專業結構、配備幹部、編寫教學大綱。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舊中國的教育基礎薄弱,情況複雜,教育改革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1957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了解決高等學校分布不合理的狀況和實施開發大西北的戰略計劃,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遷往西安,周恩來親自主持會議布置這項戰略任務,並責成楊秀峰具體主持內遷工作。這一決定在上海交大引起很大反響,許多人表示了不同意見,甚至抵製學校內遷。內遷涉及教職員工及家屬隨遷,以及校舍歸屬等複雜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很大。為了將內遷工作做好,楊秀峰全麵傳達周恩來總理指示,宣講上海交大內遷的戰略意義,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同時開展調查研究,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解決內遷中的實際問題,與上海市委及學校領導共同研究搬遷方案,使這項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楊秀峰不但酷愛教育事業,而且對於辦好教育具有前瞻性思維。50年代末,他提出要加強我國尖端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教學。1960年他又建議盡早把我國需要的尖端科學技術專業設置起來,並要特別注意發展基礎學科專業。在他的倡導下,許多大專院校克服困難,相繼開設了一些新的專業。
楊秀峰離開河北省政府主席職位後,連續做了13年的高教部長、教育部部長。這13年正是新中國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的奠基時期。作為教育重大變革的親曆者,楊秀峰努力研究中外教育經驗,以求實、穩妥的態度處理教育改革難題,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展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薄一波曾經這樣評價說,“文革”前我國教育事業的每一階段,都有楊秀峰的腳印,我國教育事業的每一成果,都有他澆注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