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有一個著名的“伏牛決策”,少有人知的是,程子華軍事生涯中也有一個“伏牛決策”。那是在1934年6月,程子華被黨中央派往鄂豫皖地區工作時,他對鄭位三、劉華清等人說起過,應該鑽到伏牛山中,因為那裏敵人的勢力比較薄弱,有些勢力和蔣介石的矛盾很大。事後證明,這一戰略思想為紅二十五軍成功擺脫敵人的重重“圍剿”奠定了堅實基礎。
紅二十五軍是在紅四方麵軍主力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於1932年11月重新組建的一支革命武裝。重建後的紅二十五軍,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中,經曆了第4、第5次反“圍剿”,獨立堅持了鄂豫皖邊區的武裝鬥爭。但是,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危害和敵人的殘酷“圍剿”,鄂豫皖根據地的形勢非常嚴峻。此時,紅二十五軍是繼續在原根據地堅持鬥爭?還是實行戰略轉移?對此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中共鄂豫皖省委必須認真考慮並迅速作出決策。
在這緊要關頭,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決定,派程子華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同時帶去黨中央的指示。受周恩來副主席派遣,程子華於1934年6月離開瑞金,8月底到達鄂豫皖根據地,9月下旬到達中共鄂東北道委駐地羅山縣卡房。此時,除兼任鄂東北道委書記的鄭位三外,紅二十五軍主要領導人正轉戰在皖西北地區。
為了盡快貫徹程子華帶來的中央指示,鄭位三致信中共鄂豫皖省委:“程子華已到道委,建議省委率紅二十五軍速來鄂東北。”
程子華在等待省委主要負責人返回鄂東北的一段時間裏,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和鄭位三、劉華清等親切交談,了解根據地的情況,思考下一步的行動方針。
11月4日,鄂豫皖省委接到鄭位三發來的信函,立即率紅二十五軍出發,經過扶山寨戰鬥之後一路西進,到達河南省光山縣南部的花家寨,在這裏與鄂東北道委會合。
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14次常委會,程子華因為不是黨委委員沒有參加會議。會議著重討論了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同時傳達了程子華帶來的黨中央和周恩來的口頭指示。周恩來指出:“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根據地。這樣,部隊就能得到發展,同時也就能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鄂豫皖根據地的壓力。根據地的敵軍減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裝就能夠長期堅持,也就能夠保存老根據地。”
經過整整一夜的討論,會議在黎明時分結束,最後形成如下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留一部分武裝再組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邊區武裝鬥爭。與會人員對紅二十五軍整編問題進行了充分醞釀,徐海東提出由程子華擔任軍長,自己改任副軍長。由於程子華沒有參加會議,會後鄭位三向他傳達了這一會議精神。程子華聽了以後說,黨中央是派他來當參謀長的,請鄭位三報告省委,他不當軍長。省委的決定沒有改變,最後決定程子華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吳煥先任政治委員,徐海東任副軍長,補選程子華為省委常委。
花山寨會議之後,軍長程子華率領紅二十五軍近3000名指戰員,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由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戰略轉移,從此揭開了紅二十五軍長征的序幕。
花山寨會議在紅二十五軍戰鬥曆程中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次會議後,紅二十五軍開始跳出困境,擺脫強敵,首先穿過桐柏山區,爾後進入伏牛山區,再進入陝西,擺脫敵人無數次圍追堵截之後,於1935年8月進入甘肅境內。部隊沿西蘭公路東進,翻越六盤山,直抵平涼城下。21日,紅二十五軍在離開白水鎮東進時,在涇川縣城以西的王村與敵遭遇,吳煥先政委在戰鬥中不幸遇難,時年僅僅28歲,程子華和全體指戰員無不悲痛落淚。
1935年9月7日,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保安(誌丹)縣,鄂豫陝省委在此開會,決定程子華代理中共鄂豫陝省委書記兼軍政治委員,徐海東改任軍長。9月15日,部隊到達延川縣永坪鎮。至此,紅二十五軍經過艱苦轉戰,打退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了長征,成為紅軍長征中先期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
紅二十五軍勝利結束長征先期到達陝北後,與劉誌丹率領的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會師,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程子華擔任軍團政治委員,同時兼任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