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2)冀中推廣地道戰(1 / 1)

程子華是從紅軍時代就開始擔任師一級領導職務的軍政雙才,他在開創和完善冀中根據地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抗日戰爭中,他轉戰冀中大地。幾十年來那些耳熟能詳的地道戰、地雷戰等冀中平原抗日的生動事跡都曾經在程子華的領導下發生過,為後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進攻華北,迅速占領保定,接著又攻占滄州、石家莊等地。僅僅3個多月的時間,冀中境內的鐵路沿線及主要城市皆淪於敵手。隨著國內正麵戰場的大規模潰敗,我國大片河山淪為日軍占領地。抗日戰爭從1938年10月起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於冀中占領區的“治安肅正作戰”逐步展開。

由於日軍在冀中平原構築大量碉堡,修建網狀公路,反複對冀中平原掃蕩,形勢非常嚴峻,為加強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總部決定派遣程子華擔任冀中軍區政委,統一領導八路軍第3縱隊和冀中軍區。

1939年1月,程子華奉命到達河北抗戰腹地冀中抗日根據地,到達冀中後,與程子華搭檔擔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3縱隊司令員的是東北軍名將呂正操,兩人為冀中軍區的軍政主官,在風風雨雨的抗戰歲月建起立了非常親密而友好的合作關係。多年以後,呂正操專門寫下一首《懷子華》的詩,開頭第一句即“風雨飄搖日,我懷子華兄。”

來到冀中,程子華按照毛澤東關於“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指示,很快建立了人民武裝委員會,組建了青年抗日先鋒隊、遊擊小組、基幹民兵和自衛隊等武裝組織。而這些武裝組織在對日作戰中運用自如的主要戰術就是“地道戰”。程子華在冀中根據地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率領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戰同日本侵略者開展鬥爭的故事。

地道戰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戰爭故事了,特別是冀中平原地道戰不僅由於它的實用能戰,也因為它的良好效果直到多年以後還被寫到了新中國的學生教科書裏,並且被拍成了電影教學片,令子孫後代都牢記先輩為反抗外來侵略所作出的傑出創舉。

所謂地道,其實最早是由地洞發展起來的,冀中地區屬平原地帶,具備開展地道鬥爭的條件,最初的地道雖然比較簡陋,但在作戰中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這種地下掩體式的結構,在實戰中也確實受到過損失。對於這樣的一個新生事物,有的人反對,認為它不方便,不靈活,有時往往陷自己於被動;有的人讚成,認為它能攻善守,且符合冀中的地形特點。麵對各種爭議,程子華親自到地道發展較早的蠡縣進行實地考察,聽取各方麵不同意見,將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深入實際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寫成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鬥爭》一書,全麵介紹了冀中人民武裝鬥爭的曆程,總結了冀中人民創造的在平原地區建設根據地和開展遊擊戰的經驗,肯定了地道戰的可行性,並且馬上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莊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蕩中打出名的。地道戰人自為戰、村自為戰、戶戶相連、村村相接的特殊形式使得冀中平原成為敵後抗戰的一麵大旗,始終屹立不倒,冀中軍民所挖掘的地道也成了中國抗日史上著名的“地下長城”。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的態勢,這種進可攻、防可守的地道網,已經成為打擊敵人的重要陣地。

在程子華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冀中地區因地製宜、實用性很強的地道戰,促進了冀中平原民兵隊伍的快速發展,有力配合了當時的抗日戰爭,就連日本華北派遣軍也不得不承認,由於冀中平原民兵組織的不斷壯大,並廣泛使用地道戰這種作戰樣式,導致“軍與民混成一片,將一望千裏的冀中平原由農地變成陣地。”由冀中人民自己創造、由程子華總結推廣的“地道戰”,終於將侵冀日軍埋葬在了冀中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