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 (1)追求正義向光明(1 / 1)

鄧寶珊是甘肅省天水人,1909年他在蘭州加入清廷派遣軍楊纘緒部來到新疆,在風雲激蕩的民主革命思潮影響下,於1910年毅然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成為甘肅參加同盟會的第一人,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的人生旅程。

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參加了震動全國的伊犁起義,攻打清政府伊犁將軍署和統領衙門所在地惠遠城,立下戰功。正當他積極響應武昌革命,準備參與組織新疆全省起義時,袁世凱下令解散同盟會並禁止其一切活動。鄧寶珊被迫從新疆取道西伯利亞東下,到達陝西華山,與陝西同盟會會員在華山聚義,開展反對袁世凱在陝西心腹的活動。

1924年,積極參加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並任國民軍2軍7師師長,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電歡迎孫中山北上主持國事。在反對北洋軍閥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從此嶄露頭角於中國政治舞台。

北伐戰爭時期,他與李大釗來往密切,共同支持孫中山北上。1926年,在談及對時局的看法時,鄧寶珊精辟地說:“今天我們的共同敵人,中山先生講得很清楚,外部敵人是帝國主義,內部敵人是軍閥,我看國共合作,首先應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與軍閥,把中國從黑暗壓迫中解放出來。國共合作革命必成,分裂必敗,我們千萬不能幹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馮玉祥響應李大釗代表共產黨提出的要求回國參加北伐,任國民聯軍總司令,鄧寶珊出任國民聯軍援陝前敵副總指揮,統一指揮西安城外的陝西國民軍,提出了解西安之圍的具體作戰計劃,並率部與古鴻昌部一起英勇作戰,為西安解圍出了大力。

“西安事變”發生後,他從國家民族大義出發,積極支持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提出的八項主張,擁護共產黨和平解決事變的決策。張學良將軍被扣南京後,楊虎城在西安處境困難,電邀鄧寶珊協助處理重大事宜。鄧寶珊不顧個人安危,奔赴各方麵矛盾鬥爭激烈的西安,從中極力斡旋,努力做各派之間的工作,為避免內戰、穩定局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蔣介石的巨大壓力下,楊虎城被迫出國,為了保障楊虎城的人身安全,鄧寶珊遠赴上海,機智周旋,安排力量予以保護,親自護送楊虎城在上海登上輪船,表現出了非凡的膽略和勇氣,贏得了張學良、楊虎城的欽佩,多年以後他與楊虎城建立了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