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哈利勒·紀伯倫(1 / 3)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承受痛苦,另一顆心則在沉思。”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哈利勒·紀伯倫——黎巴嫩最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畫家,阿拉伯海外文學最傑出的代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他以自己深沉的情感、高遠的理想,深刻的哲理去訴諸世人的理智、靈魂,以自己偉大的靈魂關愛世人。

“被釘在十字架的人嗬,你是釘在我的心上,那刺透你雙手的鐵釘也刺透了我的心房,明天,當遠方宋客路經各各他(即髑髏地,聖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時,他絕不會認為曾有兩個人在這裏流血,而隻認為那血是從你一個人身上流出來的。”

這個現代的“聖子耶穌”於1883年12月6日在黎巴嫩北部山區一個小農莊中降生。

這裏,洋溢著濃鬱的東方伊斯蘭文化的氣息,但同時,紀伯倫又是一個小天主教徒。他從小便沉浸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彙、融合的文化氛圍內。父親是個牧民,貪杯好酒,生活十分貧困。生活其中的小紀伯倫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榨,以及教會利用宗教對人民的欺詐與剝削。還好,瘦小的母親以一顆仁慈的心為孩子們在艱難與貧苦中撐起一方溫暖的天空,母親的愛護與鼓勵讓紀伯倫感受到聖母一般的溫暖,這讓他至死不忘。

“偉大的母親對於兒子的愛,會比瑪麗亞對耶穌的愛少些嗎?”

由於生活日漸貧困,為了謀求生路,母親攜帶著哥哥、兩個妹妹與12歲的紀伯倫於1895年去了美國波士頓,落腳在唐人街。

在這裏,紀伯倫依靠母親與妹妹的辛勤勞動,進了當地一家僑民學校學習。他開始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同時,他在繪畫與文學上的天賦開始顯露出來。此後他一直堅持學習文學與繪畫,並且得到許多賞識他才華的人的幫助。同時,紀伯倫也開始試著進行詩歌創作,並且在祖國的《覺醒》刊物上開始發表他早期詩歌作品。

1901年,紀伯倫在祖國學習之後又回到了美國的親人身邊。

但是由於長期艱苦生活的折磨,紀伯倫的小妹妹、哥哥與母親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相繼病逝,這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更加深了他對祖國的懷念。1903年,他在波士頓的僑民報紙上發表散文詩,得到社會的好評。1905年,他又舉行了自己的首次畫展,很受當地一位女校長的賞識。此後,這位女校長一直給予他很大的幫助。

1908個,紀伯倫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其中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特別是教會的黑暗與虛偽。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不信教的赫裏勒》更是充滿對教會、封建統治的憎惡情感。

紀伯倫的這種態度觸怒了當局,小說被當眾銷毀,紀伯倫也被開除了教籍,驅逐出境。在那位女校長的資助下,紀伯倫逃到法國去學習繪畫。在當時的藝術大師羅丹的指導下,紀伯倫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他的油畫作品《秋》,在法國春季畫展上獲得銀獎。

在法國的日子,紀伯倫遊覽了各地名勝古跡。廣泛接觸了西方文明。同時,他也深入研究了古代大師們的藝術作品。他十分崇拜米開朗基羅。此外,紀伯倫還涉獵了歐洲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他深受19世紀初詩人兼畫家的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布萊克的影響。

羅丹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當然,紀伯倫的成就比布萊克高多了。這時的紀伯倫已經融彙了東西方文化於自己內心。這使得他能夠站在更高處以自己的深刻思想分析世人的思想、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