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高坐於雲端,你就看不見兩國之間的界線,也看不見莊園之間的界石。”
“可惜,你不能高坐雲端。”
“他們對我說: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樹。
而我則對他們說:一鳥在樹勝過十鳥在手。”
“20名騎著馬的獵人帶著20條獵狗追逐著一隻狐狸。那狐狸說:他們肯定會把我殺死。但是,他們也真夠笨,真夠傻的,我想,即使我們狐狸也不會傻到以20隻狐狸騎著20頭驢帶著20隻狼去追打一個人的地步。”
“我曾對一條小溪談到大海,小溪認為我隻是一個幻想的誇張者。”
“我也曾對大海談到小溪,大海認為我隻是一個低估的誹謗者。”
“當智慧驕傲到不肯哭泣,莊嚴到不肯歡笑,自滿到不肯看人的時候,就不成為智慧了。”
1911年,紀伯倫又回到美國波士頓,完成了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之後,他遷到紐約,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折斷的翅膀》是紀伯倫小說作品的代表作,是一篇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小說以主人公“我”與富家小姐薩勒瑪戀愛故事為中心情節。“我”與薩勒瑪一見鍾情,倆人很快墜入愛河。但是大主教保羅垂涎薩勒瑪的巨資家財,讓自己的侄兒——一個惡棍曼功爾貝克與她成了親。薩勒瑪的父親出於傳統觀念,答允了這門婚事。薩勒瑪被迫嫁給了她不愛的人。婚後,她丈夫平日問柳尋花,不關心她的死活,生活十分痛苦。五年之後,薩勒瑪懷孕,她把生活希望全部寄托在這還沒出世的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剛生下來便死了。薩勒瑪在極度悲痛中,對生活絕望了,不久,她也默默死去。而“我”失去薩勒瑪之後,一直忍受著相思之苦,嗣後曾與薩勒瑪相見過幾次,也隻能徒增心中的哀痛。
小說中彌漫著深切的哀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於社會陳腐的反動勢力的強烈不滿與深刻的批判。
1916年,紀伯倫與旅美作家米哈依爾·努埃曼相見,成為摯友。在他們兩人的努力下,廣泛結交在北美的阿拉伯作家,成立“筆會”,即1920年的“旅美派”。他們集結起來,取得了很大成就,為阿拉伯文學在世界文壇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紀伯倫在文學上的成就更主要的集中在散文詩方麵。開始時,紀伯倫主要用阿拉伯語寫成。他的第一部散文詩集《淚與笑》,共計56篇,全部是用阿拉伯語寫成,發表於1913年。1918年,紀伯倫發表了他第一部英文散文詩集《瘋人》。這之後,他的作品用英文寫成的還有《先驅》、《先知》、《沙與沫》、《人子耶穌》、《流浪者》、《先知國》等。其他用阿拉伯語寫成的有《暴風雨》、《珍趣篇》以及詩歌《行列聖歌》與戲劇《大地之神》等。
《瘋人》描寫了一個在真理的陽光下敢於反抗與呐喊的離經叛道者。他無視傳統,猛烈地向腐朽的舊世界衝擊。例如《聰明的小狗》中寫道:“一天,聰明的小狗碰到一群貓。這時,它聽到從貓群中走出的一隻肥壯的大貓對群貓說道:‘虔誠的弟兄們,快祈禱吧,倘若你們不斷地祈禱,你們的祈求一定會得到回報,天上一定會掉下老鼠來。’聰明的小狗聽到這裏笑了,他一邊轉身離去一邊暗自說:這些貓該有多蠢呀!書籍上寫著的東西,它們竟不知曉,書本與祖輩們告訴我的明明是‘祈禱所降臨的並不是老鼠,而是肉骨頭’。”
又如《正義!》篇中,紀伯倫以驚人的筆觸描寫他看到的正義:
“一天夜晚,王子的宮殿裏正舉行著宴會,嘉賓熙熙攘攘,出出進進,在入宮者中有一個男子,他恭敬而又莊重地向王子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