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哈利勒·紀伯倫(3 / 3)

這時,眾人的目光都驚愕地注視著他,原來他的一隻眼睛已被剜去,空空的眼眶中正不停地流著血。”

王子問道:‘朋友,怎麼回事?’男子回答說道:‘我是一個竊賊,今晚我趁天黑去行竊,打算去偷錢莊,誰知,因為天太黑,我誤入隔壁機織工的屋子,不小心一下撞在機杼上,把眼球撞了出來,我請求殿下在我與機杼之間作出正義的判決。’王子聽後派人去把機織工叫來,下令剜去他的一隻眼。

機織工說:“殿下,您判得很對,是正義讓我失去一隻眼,可是,為了看清織物的兩邊,我需要兩隻眼。我的鞋匠鄰居,他有兩隻眼,但他的職業隻需一隻眼就足夠了,為了維護正義的尊嚴,不妨把他的一隻眼也剜去。’於是,王子派人叫來鞋匠,剜去了一隻眼。”

就這樣,正義得到了伸張!

《先驅者》發揮了《瘋人》的思想,指出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類的先行者,隻要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神性”。紀伯倫有力地批判了人類的奴性、愚昧與虛偽。

《先知》是紀伯倫的代表作,其中第一批詩稿是作者18歲時用阿拉伯語寫的。後來受到母親的鼓勵,繼續創作。1923年用英文正式出版,整個創作過程長達30年。這篇散文詩描寫了先知在即將離開時,對來拜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全詩共28節,探討了人類生活中的26個問題,顯示了紀伯倫深刻的思想及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此外,《先知國》同《先知》一樣,也以贈言的方式寫出。作品包括16節,是先知回到故鄉,與親人朋友相聚時的談話錄,用深刻的哲理解答眾人的疑問,指出“我們就是上帝。”

《沙與沫》是部作品集,彙錄了300多首妙語格言,也有短小的寓言故事,是對人生、藝術深刻思索的結晶,它與《先知》齊名,也是紀伯倫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飽含了紀伯倫的哲理思想,例如:

“人性是一條光河,從永久以前流向永久。”

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

在沙土與泡沫之間,

浪潮會抹去我的腳印,

風也會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與沙岸,

卻將永遠存在。

晚年的紀伯倫身體很不好,但他依然堅持著寫作,與死神的爭奪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因肺病而去世。按照他的遺願,人們把他運回祖國,安葬在他的故鄉。

這位偉大的詩人哲學家便這樣孤單地去了。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富含哲理的詩篇,卻讓人感覺到他永遠生活在我們中間。

“一會兒的工夫,你們不會見到我;再過一會兒,你們又會見到我。

因為另一個婦女又將懷上我,將我生出。”

米哈依爾·努埃曼說:

“紀伯倫不需要別人用石雕、銅像來紀念他,作為一個人,他比石雕、銅像都是更為不朽的!”

“最好的紀念,便是在人民中傳播他的文學藝術作品。”

是的,人們做到了。他的作品被譯成20多種文字,到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這位東西方文化共同澆灌的聖潔的鮮花,已經在世界各地人民心中生根發芽。

“1000年以前,我的一個鄰人對我說,他厭惡生命,因為生命中隻有痛苦”。

“昨天,我經過一座墳墓,我看見生命正在他的墳上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