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托馬斯·艾略特(2 / 2)

詩人借用奧維德《變形記》中能預知未來的盲人帖瑞西士作為冷眼旁觀者。最後,引用釋迦牟尼《火誡》和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東西方兩位禁欲主義者都反對情欲之火、欲念之火;都強調要用聖火燒去人的欲念之火,使人類再生,複歸純樸。詩篇強烈地反映出艾略特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尋求人類社會獲得解救的途徑。

第四章“水裏的死亡”極短,總共僅有十行。仍運用聖·奧古斯丁《懺悔錄》裏的典故。通過腓尼基水手費萊巴斯放縱情欲、淹死在大海裏的故事,告誡人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暗示隻有皈依宗教、皈依天主,才能得救。

第五章“雷霆的話”。開頭暗用《聖經·新約》中耶穌受難的故事,仍在反複強調這樣的思想:現代歐洲人失去了宗教信仰,處在“雖生猶死”、“生即是死”的狀態。接著,詩篇寫整個歐洲是一片荒原,“這裏沒有水隻有岩石”,“這裏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到處是一片瀕臨死亡的圖景:“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隻有枯幹的雷沒有雨/山上甚至連寂寞也不存在/隻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在泥幹縫裂的房屋門裏出現。”詩人最後還是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詩中寫道,電閃雷鳴,雨水從天而降。雷霆說話了,它發出的聲響是:“dana,dayadhvam,damyatta。”這既是描摹雷霆的擬聲詞,也是引自《吠陀經》的三個梵文詞:“舍予、慈悲、克製”。艾略特認為,隻有恪守這樣的教義,人類才能獲救。閱讀導引《荒原》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高度概括了戰後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態,宣揚了隻有皈依宗教,遵從“舍予、慈悲、克製”的訓誡,才能獲得精神的拯救。長詩發表後,“荒原”一詞本身就成為走向沒落的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觀念”。

艾略特自稱,《荒原》不僅題目、甚至結構和象征手法也絕大部分“受到兩位人類學家的著作,即:魏斯登女士的《從祭儀到神話》和弗雷澤的《金枝》的啟發”。

由於象征方法的隱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顯得艱澀難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許多注釋,很多詩行幾乎是無法讀懂的。這首433行的詩,僅詩人自己就加了52個注釋。所以,《荒原》發表後,即引起激烈的爭論。讚賞者固然推崇備至,反對者則批評它混亂不堪、晦澀難懂。平心而論,經過認真閱讀,仔細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作,堪稱西方現代派詩歌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