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米勒·海明威(1 / 2)

米勒·海明威,美國傑出的作家,他的傳奇式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勇氣和催人發奮的力量,使他成為文壇上獨特的英雄。

1899年,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橡樹園鎮。海明威從小就酷愛體育,激烈的競賽培育了他凡事爭強好勝、永不服輸的倔強性格。同時,他也愛好文學,這種愛好影響了他的一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參加了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並於1918年開赴戰鬥激烈的意大利戰場。在一次戰鬥中,海明威身負重傷,全身上下一共中了227塊彈片。這樣的經曆使回到美國的海明威成了名噪一時的英雄人物。

戰爭不僅給海明威的身體,還有他的精神帶來了巨大的傷痕,他徹夜失眠,神情恍惚,意誌也越來越消沉。但是,一貫好強的海明威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他要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海明威的目標是做一個一流的作家,用自己的生活方式闖出自己的生活道路。

開始創作的道路是不順利的。在經曆了一次次的退稿之後,為了維持生活,海明威到加拿大當了《多倫多明星周刊》的一名特寫作者。後來在法國巴黎做《多倫多明星報》駐歐記者。

新聞報道的特性決定了文章必須簡潔明快,這也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特點:風格簡練、一針見血。但是,這樣的風格起初並不為社會所接受,編輯們不屑地稱海明威的作品為“速寫”、“短文”、“軼事”。海明威並不氣餒,他幹脆辭去報館的工作,獨自二人在巴黎的貧民區租了一間頂層閣樓,開始艱苦的創作之路。

海明威冷靜思考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深刻地認識到作品隻有反映時代的精神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決心寫一部揭示戰爭創傷的小說,把一代人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1926年,長篇小說《太陽也升起來了》出版了。這部小說寫出了經過一戰的青年一代的思想情緒,成了表現“迷惘的一代”人的代表作,給海明威帶來了巨大的聲譽,海明威終於獲得了成功。

1929年,海明威再接再厲,寫出了另一部反對戰爭、揭露戰爭罪惡的長篇《永別了,武器》,把表現“迷惘的一代”的文學推向了高潮。《永別了,武器》一出版,就立刻成了暢銷書和經典作品。

此後一段時間,海明威不再關注時代,把主要精力放在觀看鬥牛和漁獵這些激發意誌的活動上。這一期間的作品,讀者和他本人都不滿意。海明威體會到,隻有緊扣時代脈搏,才能寫出好作品,這種想法促使他投身於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中。

海明威除了捐款資助外,他還以北美報聯記者的身份來到西班牙采訪報道,最後幹脆直接參與與法西斯叛軍的鬥爭。這些經曆,終於在1940年體現在海明威的不朽名著《喪鍾為誰而鳴》裏。從《永別了,武器》到《喪鍾為誰而鳴》,可以看出:他已從“迷惘的一代”中擺脫出來,跟上了世界的潮流,向著民主和進步的方向邁進。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他的另一部傑作《老人與海》,很快就風靡全世界,海明威的聲譽也達到了頂點。1953年,他榮獲美國文學最高獎普利策獎,第二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雖然歌頌的是抽象的人的勇敢、奮鬥的精神,但讀者很容易把這種感受到的人的本質力量與他自身的處境聯係起來,因而能得到精神上極大的振奮,這也是《老人與海》的魅力所在。

漁民桑提亞哥84天以來天天出海,卻總是空手而歸,運氣糟透了。他的老伴死了,隻有小孩曼諾林時常在老人回來時幫他收拾釣絲、魚鉤和魚叉,而且還常常被父母強行拉走。老人與小孩談論著並不存在的飯菜和他喜愛的棒球隊,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幾乎同樣的對話。小孩幫他買來便餐和翌日所用的魚餌。老人在睡夢中再也看不到狂風巨浪之類的事了,隻見到他鄉異域和沙灘上可愛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