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陳步雲大戰黑水洋(2 / 2)

黑水洋一仗,使越夷流寇和鳳尾幫元氣大傷,剩下的殘部哪敢戀戰,都往安南方向遠遁了。陳步雲全身受傷十多處,奪得首功,被提升為參將。戰後,邱良功和王得祿兩位提督齊來慰問探視。步雲得旨優敘,並獲朝廷所賜銀牌、玉扳指。

道光十年(1830),陳步雲以閩安副將入覲,宣宗在圓明園接見他時,好奇地問:“你就是當年隨邱、王二提督出征,擊沉蔡牽之船的陳步雲嗎?”垂詢戰功之後,對他備加讚賞,還降旨將他擢升為定海總兵。

他任定海總兵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夕,見外國鴉片走私夷船,頻繁出入我舟山海域,行動詭異,居心叵測。他百倍警惕,立即增設炮台,加固海防,日夜巡查,嚴陣以待,使之不敢越雷池一步。當時,舟山一帶有不少島嶼為海盜所據,洋船鴉片走私活動十分猖獗。於是,他立即準備著手整治。首先召集當地文武官員商定清剿計劃,並親自帶領守備葛雲飛、千總林昌進、朱昌熾等水師武官,分幫巡邏,頻頻出擊。經過曆時四年的連續清剿,基本上肅清了浙東海患。

陳步雲不僅是勇武著稱的水師將才,還是一位謀略深邃的軍事戰略家。道光十三年(1833),他調離定海時,向清廷呈上《定海永安策》和《衢山議》兩份關於浙東海防策議的奏折。此兩文雖為名義上折子,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具有長遠戰略目光的戰論。他指出:“定海孤邑,砥柱東海,統浙遠近島嶼重地也,亦危地也。東控日本三韓,北抵海泗登萊薊遼,南達溫台閩粵……亦當固守,守一舟山,寧紹溫台安,則蘇鬆鎮江亦安;不守舟山而寧紹溫台不安,蘇鬆鎮江亦不安,兩浙亦不安。”強調舟山在國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必須布設重兵、嚴加防守,以對付敵夷的覬覦。但清廷腐敗,未采納他的建議,數年後鴉片戰爭爆發,英殖民者首先攻陷定海,足見陳步雲確有先見之明。

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他六十七歲時,因左足傷發,棄官回鄉。次年六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進犯浙江,攻陷定海,年近古稀的陳步雲,聞訊後十分痛心。次年又傳昔日同僚葛雲飛等戰死殉國的消息,他悲憤交加,即在邑人中首先倡捐,各殷商紛紛慷慨解囊,將募捐之錢,用作定海重修城邑及撫恤死難將士家屬。

陳步雲雖出身行伍,仍粗通文墨、善書法,至今尚遺他手書的“前思盡忠,後思補過”的“二思堂”匾額。清道光六年(1826)十月,還曾捐資倡建聚星書院(為莘塍鎮中心小學前身)。書院建成後,瑞安知縣劉禮章特撰《陳錦堂倡建聚星書院碑文》,勒石以紀念之。他死後,《清史稿》有傳,附邱良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