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鏘鳴(1817-1901),字韶甫,號蕖田,晚號止庵,瑞安潘岱硯下村人,清代學者、教育家。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進士、入翰林,二十七年(1847)出任會試同考官,李鴻章、沈葆楨均出其門下。曆任廣西學政、侍讀學士、兵部武會試副總裁等職,因直言而被罷官,休致歸裏後,潛心學問,曾在南京、蘇州、上海、溫州等地掌教過書院。
清同治元年(1862)八月,朝廷因溫州地方遭受金錢會戰亂,特下詔豁免鹹豐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之前百姓所欠的錢糧漕米。但溫州一些官吏卻擅自更改豁免年限,將其提前至鹹豐九年止。如此“滅旨橫征”的勾當,自然激起民間普遍的不滿與反抗。為此,永嘉河鄉上田村廩生王德馨撰寫《聲討匿旨擅征檄》到處張貼,加以揭露。誰知官府非但不肯糾錯,反而變本加厲,采取高壓手段,悍然下令逮捕抗拒者。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怨聲載道。
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的溫州舉人,將“匿旨擅征”事件,告訴了翰林侍讀學士孫鏘鳴,大家一致請求孫侍讀為家鄉紳民伸張正義。此事孫鏘鳴已有耳聞,如今又見眾舉人群情激憤,當麵陳訴,更覺得自己責無旁貸,必須站出來為溫州士紳和百姓講幾句公道話。
不避權貴、敢於仗義執言,是孫鏘鳴為官的本色。早在道光三十年(1851)十月,他就做過一件“直聲震天下”的大事,那便是上書彈劾當時朝廷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穆彰阿在鴉片戰爭期間,曾竭力反對林則徐禁煙與抗英,成為清廷投降派的頭子。由於位高權重,國人對他賣國投降行徑敢怒而不敢言。孫鏘鳴卻不畏權勢,敢於虎口拔牙,在奏章中曆數其罪,痛加斥責,甚至將穆彰阿比作秦檜和嚴嵩。道光皇帝閱奏後,不得不將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一時人心大快,舉國稱頌。
孫鏘鳴對溫州一些地方官吏的貪殘,本來就很反感。當初,他奉旨回鄉操辦團練白布會時,親眼目睹了金錢會及太平天國失敗後,官兵血腥鎮壓並大肆搶掠、殃及無辜百姓的事實。為此,他曾馳書曾國藩加以揭露,並上奏朝廷,劾罷了原溫州知府黃維誥等幾個不法官員。
如今,他更有理由相信舉人們所說的都是事實,因而沒有多加考慮,立即致函浙江巡撫左宗棠,告以新任溫州知府周開錫,辦捐操之過急,“遂成苛擾,各城均有罷市之事……”要求官府體恤民情,不可擅自增加稅厘。
孫鏘鳴哪裏想到,為鄉親仗義執言,竟會替自己埋下禍根。
周開錫是左宗棠的門生、親信和得力助手,減輕地方稅厘又會直接影響到財政收入和軍餉供給。左宗棠接信後,對孫鏘鳴大為反感,認為他隻知為地方紳民說話,不為大局著想,純屬書生之見,根本不予采納。
見左宗棠那兒沒有動靜,當年十一月初,孫鏘鳴又上了一道《劣員虐民釀變,請敕查辦疏》,奏劾周開錫等官員試辦鹽厘,以殺立威,要求朝廷下令查辦,為溫州紳民討回公道。不料,清廷卻將孫鏘鳴的奏疏交由周開錫的頂頭上司左宗棠去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