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黃體芳直聲震天下(1 / 2)

黃體芳(1832-1899),字漱蘭,號蓴隱,別署瘦楠,晚號東甌憨山老人,人稱“瑞安先生”,居瑞安縣城小沙巷。清同治二年(1863)進士,初授翰林院編修,後累官至內閣學士、江蘇學政、兵部左侍郎、左都禦史。正直敢言,因彈劾李鴻章,忤旨被降職。曾主講開封、信陵等多個書院,晚年參加強學會,主張變法圖存。

在新建的溫州市圖書館中央大廳內,懸掛著一副由花梨木製作的對聯:“書從曆事方知味,理到平心始見真。”其行楷取法於王羲之、顏真卿,陰刻填石綠,文氣雅正,為清末人稱“瑞安先生”的黃體芳所撰寫。此聯高5.2米,寬0.8米,每副重達200多公斤,據說是目前溫州市最大的對聯。

黃體芳是晚清名士,居瑞安縣城小沙巷,從小就聰穎好學,同治二年(1863)赴京參加禮部會試,一鳴驚人,獨占鼇頭,被擢為第一名會元。殿試中二甲第九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他一生不附權貴,嫉惡如仇,敢於挺身而出,仗義執言,被譽為朝廷的“清流巨子”,與張佩綸、張之洞、寶廷合稱為“翰林四諫”。

光緒四年(1878),山西、河南發生災荒。他上書揭發山西巡撫鮑源深匿災不報、玩忽職守,奏請朝廷緊急籌款賑災,同時要求整飭吏治,清疏冤獄。由於他的奏章見地深刻,鞭辟入裏,而且不畏強權,敢於言人之不敢言,因此威信日隆,不久升任都察院右都禦史。

當時,沙俄乘中亞浩罕王國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機,出兵占領伊犁。清廷派崇厚為專使,與俄國談判。崇厚在沙俄的威脅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黃體芳最容不得崇洋媚外、損害民族利益之人,聞訊後義憤填膺,立即上書彈劾崇厚專擅誤國,並奏請誅之以挽狂瀾。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不敢批準條約,下令將崇厚拘禁待罪。此外,黃體芳還上書彈劾過駐德公使洪鈞與駐美公使崔國因等,並建議索還琉球,經劃越南,直聲遠震中外。

光緒六年(1880)九月,他上了一道《變法儲才,實求自強疏》,向朝廷提出一係列變法圖強的改革措施,但未能引起清廷重視。同年十月調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下令搜集當地先哲管同、梅曾亮、蒯德楨等七十三人的事跡及著述,送國史館立傳,並保薦過左讚善等名士;他還在江陰虹橋之畔修築一座睢陽廟,表揚忠烈。修廟資金不足,他傾囊捐資相助。廟成,又親製一聯,懸掛堂上,聯曰:“男兒死爾複奚言,若論唐室功臣,四百戰勳勞,豈輸郭李;父老談之猶動色,敢籲揚州都督,億萬年魂魄,永鎮江淮。”表達了他弘揚正義,嫉惡如仇的高尚品格與情操。為振興地方教育,他經多方奔走籌集資款,在江陰創辦了清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南菁書院,並大力提倡務實之學,使士林風氣為之一新。後該書院改名為南菁中學,人才輩出,成為國內知名的學府,陸定一、黃炎培就是從南菁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