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2)

裔介十歲,其父為了他學業之精進,在魏純粹的敦促下,為裔介另請了聞名遐邇的郭懷遜先生為師。魏柏祥還特把自己讀書修學之所“柳莊別墅”(現柏鄉縣西汪村北)騰出幾間,作為小裔介的私塾學堂。當年的柳莊別墅,建有多處樓台亭閣。別墅周圍柳樹成蔭,溪流潺潺,阡陌縱橫,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是一處絕好的修身、養學之地。

裔介在此學讀幾載,轉眼間已成少年,學業漸深。1630年,裔介正好15歲,參加正定府舉行的院試,以全院第五名的成績,榮中秀才。裔介取得初級功名,其父魏柏祥為之大悅,可裔介對自己取得第五名的成績,卻不甚滿意。

一六三一年,裔介十六歲。魏柏祥又從山東臨清請來資深教師陳孔昭為裔介擔當私塾先生,講授經、史、子、集及唐宋名章,還有算學。裔介師從陳孔昭先生後,再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後來考取舉人奠定了基礎。

在裔介十八歲這年,也就是一六三三年。裔介參加鄉試,由於考前患疾,考試不力,未能錄取。試完裔介情緒非常低落,在父親的勸慰下,再次鼓起勇氣,繼續努力求學。

同年,由於李自成起義,國內大亂,李自成餘部來到柏鄉。欲攻城。代理知縣張緒綸想棄城逃跑,卻在縣城南門處被魏柏祥、魏裔介父子叩馬滯留。

“你如果棄城逃跑,會被城外匪軍活捉,且匪軍會趁此攻城,給城內百姓造成重創,你定成為千古罪人。”魏氏父子上前忠告張緒綸,張知縣思慮再三,終於聽從魏氏父子的勸誡,放棄逃城念頭,隨柏祥、裔介率城內眾百姓,奮勇抗敵,固守城池,最終保住了柏鄉縣城。城內百姓歡呼雀躍,敲鑼打鼓,以示慶賀。

魏裔介在十九歲至二十四歲這五年間,主要在柏鄉縣城內的逸園和現在隆堯縣的堯山兩個地方讀書、學習。

逸園,即現在柏鄉縣城內東南角的海子河。當年海子河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小湖,占地十幾畝,水深丈餘,湖中蓮藕成片,湖邊蘆葦成叢,魚兒穿梭其間。且湖中有一小島,島中木亭一座。石蹬茶幾序列其中。岸邊綠樹成蔭,百鳥爭鳴,且草堂數間,猶如江南美景。魏裔介秋冬時節,常在這裏與當時著名青年學子石含純、趙漁等,在此讀書學習,論談天下。

趙漁是清朝初年堯山縣一位很有作為的進士,官至知州。

春夏時節,他們會從逸園來到堯山讀書。堯山就是現在隆堯縣堯山鎮懸兀山一帶。他們在這裏讀書的地方指的是堯山懸兀山主峰上。魏裔介與趙漁在此半山腰的開闊地,建有書房樓一座,和趙漁一起約四方文士,在此以文會友,並把每年的四月初一定為文友賽詩會。山頂還建有小廟宇,供善男信女們燒香拜佛。一時間,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商賈雲集,來往其間,場麵熱鬧壯觀。直到現在隆堯山口四月初一大廟會仍遠近聞名。

書房樓曾在文革期間被毀,一九八四年,隆堯縣人民政府在此重建書房樓,並在書房樓前立一大石碑,碑文主要介紹,魏裔介和趙漁當年在此讀書建樓之事。目前還設想在書房中塑上魏裔介伏案讀書像,以展先賢風采,吸引遊者。

一六三七年夏季,二十二歲的魏裔介,應臨城文友相約,到臨城西山桃源洞讀書。每每靜座洞邊,遠眺山澗,望著突兀的山峰,茂密的山林,周圍山花爛漫,泉水叮咚,人跡罕至,隻有鳥兒在林中戲鳴。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頗有獨享之快意。

此時的魏裔介浮想聯翩。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求學,為官入仕,報效國家。

一六三八年,正定恒陽書院麵向京畿附近的三十二個縣公開招納優秀文士入院,由知府範成六親自主選。二十三歲的魏裔介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同期入選的還有梁過之、梁玉立、杜子靜等,後來均入朝為官。

知府範成六對魏裔介超人的才能十分佩服,曾多次選其文章作為典範在全府巡回展覽,並提魏裔介為班長。

如今已成文化景點的正定恒陽書院,仍存有魏裔介當年著作。

魏裔介才學在其青年時代便彰顯出來,其以理學為主,恪守孔孟之道。對孔孟及先朝各家理學深有研究。在先朝各家基礎上,理學思想更趨完善。其紮實的文化功底,成熟的理學思想,為後來從政、入相、治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