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魏裔介得知大清定京消息後,悲痛欲絕。因為他出生在前明,成長在前明,他已對前明產生深厚的感情。故此,懷著一顆拯救故國的忠心,思念前明心切。魏裔介從內心抵觸大清,認為這一泱泱神州大國,不應讓新人統治,如果是那樣,國家走向興旺的道路會是很漫長的。回頭再看看自己二十年來寒窗如苦,飽讀經書,滿腹報國經綸,都將付之東流。魏裔介無法麵對大清統領江山的事實,其思念舊明心切,為此,欲告別親人到五台山出家。
魏裔介情緒十分低落,一度產生削發為僧的荒唐想法,被其父魏柏祥察覺。
這一天,魏柏祥把裔介叫到魏氏大祠堂。父子二人坐定,魏柏祥語重心長地對他講道:“晚明任為父我為知縣,我則為了你們兄弟幾人的學業,為了你們今後能有大誌,毅然推辭不任。你現在學業已成,希望你為了宏誌大業,為了光耀後世,不要做懦夫,要做強者,要有阻擋任何疾風驟雨的精神,能有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也。”
又言:“識時務者方為俊傑,滿族同胞與漢族同胞及其它各民族,同為炎黃子孫,是泱泱神州的組成部分,都是民族文化的繼承人。不要有民族異視心理,要一視同仁,隻有這樣才符合正義,才可做到民族團結。如今滿人統領江山,這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天意所定。縱觀人類發展史,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哪一次不是優勝劣汰,新舊更替。父親希望你能成為國之棟梁,為民解困。”經過父親這一番教誨,裔介心情有所緩和。隨後父親又指著列祖、列宗遺像,對魏裔介一一講述其生平事跡。魏柏祥特別指出,裔介四世高祖魏謙光、魏謙吉二人,在明代均為地方官吏或封疆大吏,為一方的富裕安康做出了貢獻,深受百姓及嘉靖皇帝的賞識。魏柏祥特別講到裔介祖父魏純粹,說魏純粹時任山西道監察禦史時,關心民間疾苦,除惡揚善,政績突出,深受山西人民的愛戴,山西人民時常盼其多到山西巡走視查,以關心民間生產。在其離任時,數萬民眾戀戀不舍爭相歡送。當時賦詩曰:
太行西,晉中地。
半畝麥,打五六鬥。
麥穗長,皆雙偶。
魏公之澤真不朽。
心情矛盾的魏裔介聽到先祖忠心報國、鼓舞人心的光輝業跡後,為先祖的所作所為深感震憾,同時內心湧動出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看到魏裔介被先祖事跡所打動並陷入沉思後,魏柏祥悄悄離開了祠堂。魏裔介則一直呆在那裏,久久沒有離去。父親的教誨時時縈繞在耳畔,魏裔介對時事的看法,遂有所改變。
不幾日,有公文下到魏府,命所有的前明舉人到京赴考,可魏裔介還是堅決放棄了這次赴選機會。
也恰在此時,魏裔介的姐夫,寧晉縣曹五疃村的高光猷與其父高柱河來到柏鄉魏家,高柱河已被皇清任命為江南學政,要到江南督學,路過柏鄉,執意要裔介同往。魏裔介還從沒到過江南,踏遊祖國山山水水是他夢寐以求的,江南美景常在其腦際中浮現,這一相邀正合裔介之意。魏裔介打點行裝便與高柱河一同上路。
一路出臨清,到濟寧,到蘇州,到杭州,到福州,到武昌,到長沙。或涉足平原,或丘陵,或高山,或千年密林。覽長江之激流,看黃河之洶湧。其山川人文,名勝古跡,盡收眼中,一路潑墨題字,遊興醉人。
魏裔介飽讀詩書二十年,韜略經綸滿腹。這一南遊,幅員遼闊的疆域,壯美的山河,與淵源深厚的曆史文化交融在一起,更使其大開眼界,深感祖國壯美,愛國之情愈燃愈烈。
魏裔介在江南踏遊十餘月,冬日北歸,到家專心整理南遊日記。
這年深冬,魏裔介首任夫人韓氏已病亡半年有餘,魏裔介在家人的催促下,又與高邑名門袁氏之女成婚,袁氏溫柔賢惠。
第二年新春剛過,大清第一道公文下到魏府。魏裔介之兄魏裔魯,才學卓著,被大清任命為山東費縣縣令,即日赴京到吏部報到。魏裔介為即將赴任的兄長感到由衷高興。
也恰在此時,大清公文又至,命舉人赴京趕考。此時魏裔介心情豁達舒暢,有誌報國,遂收拾行裝,辭別家人,帶上隨從輕輕鬆鬆地踏上了赴京趕考之路。
魏裔介與隨從困歇路亭,夜宿驛站。
經四日奔波,終於第五日上午到達曾經熟悉的京城腳下。
“籲——,我終於來了。”魏裔介停馬駐足,自言自語。他抬頭仰視城樓,隻見高三層,闊五間,青磚綠瓦,紅門窗,飛簷峭壁,紅燈高懸,彩旗招展。在初春陽光照射下,城樓鮮豔奪目,雄偉高大。城樓內有手握刀槍的士兵在不斷地來回走巡,觀察四周,城樓下與城門洞之間橫臥一大石刻,上書“西直門”三個大字。字下麵是三個大城門洞,中間的最大,兩邊各一個城門洞略小一點,成對稱形。各城門洞的朱紅大門都敞開著。雖有重兵把守,但來來往往,進進出出的商賈官人、平民百姓,推車的,擔擔兒的,抬轎的,騎馬的絡繹不絕,自由出入。但七品以下官員不準走正門,隻許從兩側的小城門洞通過。裔介又依次向城門兩側遠眺,那高達三丈,深灰色的城牆向兩側無限延伸出去,城牆上的垛口,依城牆之勢,有序的在兩側排列著,遠遠望去好似鋸齒,偌大的一座城牆每個磚縫與磚縫之間排列得均勻有序,遠看是那樣的勻稱堅固,典雅壯觀。城腳下的護城河在靜靜地流淌著,不時還有魚兒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