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2 / 3)

再看魏裔介,身材略高,體態微胖,麵色紅潤,高高的鼻梁,方方的下巴,闊大的雙耳,國字臉上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兩道濃眉橫臥雙目之上。他身披蘭袍,跨一匹棗紅伊犁馬,左手持韁,右手握鞭,腳蹬雙鞍。三十歲的魏裔介此時看去是那樣的成熟穩重,剛健有力。這匹棗紅伊犁馬,還是裔介跟隨時任京薊總督範成六時,剿獲匪軍大將的戰利品。成六公把此馬賞與裔介,裔介一直把這匹很通靈性的伊犁馬視為寶馬。

魏裔介凝望片刻後,下馬與隨從循步走入城內。一入城便醒眼看到木牌上的趕考告示,讓所有趕考舉子到國子監報到。魏裔介對京城地形並不陌生,走大街串小巷,一路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還不時駐足觀看京城景色。

京城的街道是那樣的寬闊整潔,路基不是石板鋪就便是藍磚砌成。兩邊古樓林立,商鋪成排,商品琳琅滿目,無所不有。推頭的,修腳的,賣飯的,看相的,各式吆喝聲不絕於耳。京城如此繁華有序。

不知不覺中,魏裔介已到了國子監門口,這所往日莊嚴肅穆的國家學堂,一改往日舊貌,如今已是熱鬧非凡,人頭攢動。有騎馬的,騎駱駝的,有乘木車的,坐轎子的。學子中既有二十上下的青年,也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他們均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盼望著到此能夠施展自己的才學,被皇上錄用踏入仕途。

此時國子監周圍旅店早已爆滿,急於赴考而又已奔波勞累了數日的魏裔介隻好借宿朋友家,借宿安歇,以緩解疲勞。安排停當後,魏裔介徑直來到國子監貢院分號房,拿取考號後便入駐國子監,屬於自己的小小的單號考房內。

次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是大考的日子,上午辰時上百名舉子準時開考,貢院內設有正負兩名監房考官。中午不課休,自備食品,餓了就聊作充饑,連考三場下來會試已畢,各個考生都累得筋疲力盡,困乏至極,各自回寓所休息。

不幾日,貢院公布了會試入選者貢士的名單,魏裔介名列其中,這便有資格參加隨後由皇上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畢,皇榜公布,魏裔介透過人群看到自己是進士第十二名。第一名狀元為山東聊城的傅以漸。皇榜前的人群中不乏有幾位屢試不中者垂頭喪氣,亦有一試即中者興奮不已,每個人的表情形形色色。一旁副榜上還公布有皇上聖喻“命前二十名進士優於文學書法者回家休整數日後,即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

這就意味著魏裔介從此將步入清初政壇。

魏裔介考中進士,並被朝廷選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的聖旨幾乎與裔介一同到達柏鄉魏宅。隨即前來道賀的還有正定知府、趙州知州,柏鄉知縣等地方官員。

魏柏祥已先前得知聖旨即至的消息,與家人早已恭候在門前,遠遠就看到一隊人馬,前麵鳴鑼開道,後麵有穿黃馬褂數人浩浩蕩蕩來到門前。魏柏祥和魏裔介把信使迎入宅內,顧不上多多寒暄,便叩頭接旨。

“奉天承運,大清皇上詔曰:魏門之子魏裔介才學卓著,中及進士,承蒙吾皇之恩,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接旨二十日內到京任職,欽此。順治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吉旦。”

“犬民柏祥率犬子裔介及全家老幼,謝主隆恩。”魏柏祥叩謝道。

魏裔介隨後也叩謝道,“我——裔介願效忠皇上,效忠百姓,效忠大清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全家老幼齊聲致謝後,魏柏祥和魏裔介隨即上前接過聖旨,謝過信使。

按聖旨諭令,裔介如期來到翰林院報到。

翰林院是明清官署機構,位於天安門和正陽門之間,大清的統治機構三院六部都設在這裏。翰林院是一所文職機構,主要職能是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和起居之事,給皇上講經解史,以及草擬一些典章製度文件等。翰林院設翰林學士數名,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長官,是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

庶吉士是翰林院裏的一名小小職員,沒有品級,明朝初設,清朝沿用。主要是新科進士,優於文學書法者被選來練習辦事,深入學習掌握各個職能部門的功能,熟練辦事程序,幫助大學士整理文件等,相當於現在的文秘人員。被選入庶吉士者不出三年,經考核,依個人能力大小定被朝廷委以任用。為此可以說翰林院庶吉士就是朝廷選拔賢能的一個跳板,明清大多賢能均出於此。

此時翰林院裏的一些學士、官員及小吏大多是明朝的一些過渡過來的遺老,隻有少數精通漢文的滿人充任其中。魏裔介這一班清初首批新科進士,來到此院顯得是那樣的珍貴適時,可以說他們這一班文人學士的到來,恰如給幹旱的清廷帶來了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