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裔介及各位才子在翰林院勤懇工作,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入院即得到了重用,不是幫助各位大員抄寫繁瑣的公文,便是幫著獻言獻策,部院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每位新科才子一天到晚忙得簡直是不亦樂乎。
路遙知馬力,疾風識勁草。經過一段時間工作曆練後,各位才子好比參加了一場長跑比賽,各自能力逐步拉開了距離。此時,魏裔介脫穎而出。魏裔介牢固的文化知識,豐富的社會經驗,率直果敢的脾性和幼時良好的家教,加上如今端莊清秀的書藝,開始被翰林院的各位大員注目。
魏裔介對每份過手的奏折或反映民情民意的奏函都能細心閱讀,仔細察看,真正做到了查漏補缺,細心之至。為此,每份呈送皇上的奏折或公文,各位大學士都願讓魏裔介抄寫或起草。久而久之,魏裔介的墨跡,魏裔介的文辭,魏裔介在奏折上所陳述的思想、觀點,所呈現出過人的文韜武略,開始被朝廷注意。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說,年幼的順治帝當時才九歲,是剛剛告別開襠褲、乳臭未幹的娃娃皇帝,他哪裏懂的什麼文采思想?其實,當時朝廷的裁決權被順治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的母後——孝莊皇太後二人掌控。多爾袞與孝莊早就有意帶順治到各個部院走走看看,尤其是到翰林院——新科進士班,來與這些新科進士們見見麵。
魏裔介獨特的文風思想打動了朝廷,為此多爾袞和孝莊想要親眼見一見這位才子。
這一天,皇上的龍輦真的來到了翰林院。
皇上駕臨三院六部的消息傳至部院,各大臣們既緊張又高興,這是順治帝入駐京城登基三年來第一次巡訪各部院。
這天,各大臣小吏都恭候在部院門前以目睹這位踏出宮外的少年天子的風采。
順治帝的坐轎在前,多爾袞與孝莊的坐轎並排左右,緊隨其後有儀仗隊數百人浩浩蕩蕩徑直來到了翰林院門前。
翰林院大學士率眾大小官吏依次排到兩側,跪迎皇上,齊呼萬歲後即把皇上迎入大堂。
順治居中,身後便是孝莊,左後邊多爾袞三人坐定。但見那新科小生們都忍不住地偷偷瞧上順治幾眼。有的還小聲議論著,滿洲人確實了不起,看,連一個娃娃皇帝都如此氣派,看來一定能成就大事,也難怪大明的氣數已盡。
確實,小順治長的眉清目秀,氣宇非凡。但此時的小順治無論如何高貴,不滿十歲的他怎麼看也是一個娃娃,隻不過穿著一身黃袍罷了。此時順治連屁股還未坐穩,便東張西望,瞧上看下的,好像什麼在他的眼裏都是那麼新鮮稀奇。順治帝還不時地指點著說著什麼,一旁的內侍太監吳良輔把嘴貼在順治的耳邊,低三下四地向順治咕咕噥噥地解釋著什麼。
但見這位赫赫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很年輕,雙目炯炯,麵皮白淨,風華正茂。多爾袞環視眾臣後,便淨了淨嗓子開口講道:“諸位臣工,今天皇上特意來到此看望大家,這是對諸位的關心和鼓勵,還望大家虛心竭力為朝廷做事,為我大清,國富民強,獻策出力,好讓我大清國穩如泰山,萬世不敗。”講到這兒,多爾袞不由地看了看一旁的孝莊。這位三十多歲年輕漂亮的孝莊在那兒靜靜地坐著。她身披一件鵝黃色的袍子,一雙玉手搭在膝前,飽滿細膩的臉龐上,雙眸光芒四射,高高的鼻梁下雙唇緊閉,緘口不語,看上去十分高傲、威嚴。這可不是個一般女流之輩,而是當朝一位極富政治手腕,才貌智慧彙聚一身的絕世佳人。
多爾袞又開口問道:“哪一位學子是魏裔介呀?”
“愚民便是。”魏裔介應聲從眾臣背後站了出來。“魏裔介,本王很欣賞你的才學,尤其是你近日托大學士給皇上送來的關於《強化我朝禮製一疏》,諸位大臣看後很受啟示。是啊!正如你所說泱泱華夏神州從春秋時代一直到現在,曆代君王無時不在加強國家的禮儀教化,這是一個關係到一個國家興衰存亡的問題。禮儀首先宣教得好,國家就會興旺,反之國家就會走向衰敗。正如你所說,加強德行禮製教化,它會把人的行為舉止規範到犯罪之前,它遏製提示著人們不要走到犯罪的邊緣。這樣就會大大降低民眾百姓的犯罪率。當然,你所說的不僅僅指這些,比如折子中提到的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強化朝野上下的等級製度,要嚴禮於人於朝野上下,這樣方能不亂朝綱,宣教於社會,讓人人都有禮於人,完善加強我們的禮製建設,教化於民。讓人人都學會尊老、愛幼、敬賢的美德,讓社會上處處洋溢著禮教的氣氛。總之讓人人行為有規範,舉止有德,言吐文雅。使我們的大清永遠是一個禮儀之國,文明之國,是一個和諧於眾鄰邦的友善國家。”多爾袞一口氣把要說的話全都倒了出來,一旁的孝莊也在會意地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