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1 / 3)

這時,有家侍突然來報:“朝中李光地大人前來拜見閣老。”

魏裔介聽報後先怔後喜,忙道:“快快把李大人請入正廳。”

李光地在侍從的引領下步入正廳後,腳步還未站穩,便忙向魏裔介問候道:“晚生祝魏大人壽比南山,晚生沒能及時趕在上半晌為大人祝壽,晚生失禮了,望大人諒解。這是晚生帶來的一點薄禮,請大人笑納。”

“咦,李大人這又不是在朝中,在官場,何必如此拘禮,快,快請坐。”魏裔介忙讓座於李光地後問道:“李大人不是在先前給本夫的祝壽信中說公務繁忙就不來寒舍了嗎?怎麼今日……”

李光地忙解釋道:“原打算就不親來為大人祝壽了,可正巧遇有皇上讓下官到愚的家鄉——福建,督辦對台軍事一事。下官奉旨接事又聯想到大人的生日,於是就領上侍從打馬揚鞭,馬不停蹄地往南趕,這不緊趕,快趕,奔波數日,還是到了這後晌才趕到魏大人的府宅,晚生失禮了,失禮了。”李光地再次歉意地言道。

“李大人不必過多客氣,本夫對你的到來,非常高興,本夫好想知道皇上讓大人這次到福建是不是想對台灣采取軍事行動?這也是本夫多年來一直割舍不下的心事。先帝順治在時為鄭成功逃台一事曾與臣下多次商議其取舍之事,但由於當時國內封疆未淨,反清勢力此起彼伏,大清定國不久,國力衰微,外寇列強又時常冒犯我沿海邊疆。鑒於這些緣由,臣下曾建議我朝不必窮追惡寇對鄭成功采取軍事致命打擊,這反爾成就了為了逃命的鄭成功,打擊強占我海島的荷蘭人在島上的猖狂,為日後我朝收複台灣奠下了基礎。如今我朝疆域穩定,國內民眾齊心向上,國力昌盛,依本夫之見對台灣的領權是該討索的時候了。”

“魏大人所言正合皇上及諸位大臣所思、所行。這更增加了臣下到福建督辦對台軍事一事的信心。臣下要把魏大人的所言告知正在前線備戰的施琅大將軍。讓施琅大將軍及諸將士也知道魏大人在關心著福建的前線、海島。臣下還要把魏大人的所思如實告稟皇上,通過此,好讓皇上進一步增加對收複台灣的決心。”李光地言道。

“不,不,不,李大人,卑夫早已置身林下,對台一事又不能親臨出力。朝中之事,理應少言,還是不要告稟皇上的好,以免招惹新的事端。再說朝中如今有像你這樣的很有韜略的能臣、謀士很多,再對皇上提及本夫那就多餘了……卑夫隻想再多囑托你一句:那就是——在對台一事上多為大清國,多為皇上獻策。”

魏裔介言完後,李光地忙答道:“下官遵囑,下官明白。”

談話間其實二人早已自覺或不自覺的從室內走到了室外,李光地邊走邊搖著蒲扇對裔介閑言道:“天氣雖已立秋,可還是熱得很。不過站在魏大人這院中高大的樹蔭下心裏既不覺煩燥又踏實,還是可以避暑的。說實在的魏大人你所修建的這座坐南朝北的這個獨處的三進三出的四合院,一看就是一處福地。看您府中人丁興旺,上、下百餘口人,得知前後還出了十餘位進士,魏大人真乃福大命大造化大呀!為國家培養了人才,這是對國家的貢獻呀下官對閣老大人感到欽佩呀!”

“李大人過獎了,過獎了。”魏裔介對道。

“咦?怎麼這邊還有一個後門?”李光地指著一座圓形拱門向魏裔介問道。

“噢,這個門直通後花園子,怎麼李大人有興趣一覽?”魏裔介邊向李光地回問道,邊走向了通住後花園的門。

“謔,這片園子可真大呀,這樹長得都這樣挺拔。”李光地邊摸著園中粗大的樹身邊向魏裔介問道,“遠處那是什麼?”

“一座小山丘。”魏裔介順著李光地的指向答道。

“那小山上還設有圓亭吧?真美呀。那再往北麵看就是城牆了吧?我怎麼說剛才在客廳歇著時聽到這邊百鳥嘰嘰,霎是好聽,原來都是這邊的鳥傳來的叫聲。魏大人這片園子可與京城的後海相媲美呀?”

“李大人又言重了,下官的園子怎敢與皇上的禦園相比美呢?”魏裔介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