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2 / 3)

“那依臣下之見,這片園子也該足有幾百畝大,真是養生的好地方。既然下官來到了貴地,那就允許下官到這片園子走走吧?”李光地對魏裔介言道。

“本夫願陪李大人一遊。”

就這樣大清國的兩位新老大員,在魏裔介自家的花園中循著羊腸小路,任憑身邊野物穿梭,耳釁百鳥齊鳴。其不時地繞過茂盛的花草、密林。聞著飄蕩的花香,踏上了前麵的一座小山。登極山頂,柏鄉城內城外的景物,盡收眼底,此時裔介與李光地凝望著眼前那含帶著慰人心扉的平和之息的風景,二人頓覺有了一種遠離喧囂的撫慰,與心靈的淨化。二人在感受此景的同時對視片刻後,穿過了園亭,走下了小山,繼續向前漫步。二人邊談邊走,前麵突然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小河擋住了去路,李光地抬眼望望,再往前數丈遠便是城牆。李光地看看眼前的小河,又看看遠處的城牆對魏裔介道:“魏師傅到頭了吧?”

“嗨,怎麼能言到頭了呢?你看李大人絕處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繼而魏裔介指著這條小河對李光地道:“這條小河自縣城之西太行山深處而來,流經本縣西部,在縣城北門外與護城河相通,又經城基涵洞,注入本河,本河向東再向南,一直到城內東南角流入卑夫的一個大湖,此湖在那裏又經城下涵洞與城外的護城河相通。這樣這條河與湖水及外城河之間形成了流勢。卑夫把其定名為肯逸園。本地百姓便管這個園子叫‘南海子河’。”

“這不與京城的‘南海子’同名嗎?”李光地打趣似地對魏裔介問道。

“卑夫怎敢稱其為‘南海子’,這是本地百姓對這個園子的雅稱,隨便叫著玩呢。下官對此也隻有聽之任之了。”魏裔介對道。

“怎麼李大人想到本夫的逸園一遊嗎?”

“怎麼不想,可怎麼個走法呢?”李光地問道。

“剛才不是言過了嗎?車到山前必有路。”隻見魏裔介走向一邊撥開草叢,露出了一條小木船,並輕輕地把它推入河中。“來吧!李大人,上船,今天下官來為你搖槳。”

“這,這可使不得!”李光地連連擺手道。

“怎麼使不得,來吧,客隨主便嗎。”魏裔介言完,一把將李光地拉到了小船上。

魏裔介搖槳駛船,李光地穩坐船中順勢觀光。並開口道:“魏師傅於康熙九年的那次會試中,把晚生等多人選入國朝,晚生對師傅始終報有一顆感恩之心,一直想尋機報答。可自康熙九年晚生入朝後僅與師傅相伴一年之餘,師傅便悄然離朝了。實在令晚生不解其意啊?”

“唉,光地,一言難盡呀,這也是本夫沒辦法的辦法呀。如今你也在朝多年了,也該懂得在朝為官的難處了吧?雖說一言難盡,可本夫還是想與你這位知已好好地道一道:本夫自順治三年入朝,一直就受到先帝順治及當時孝莊後的抬愛,所以本夫喜不勝喜,常自勉自勵,一心想著報效國朝。可當時多爾袞一手遮天,為所欲為,擋住了良臣進諫的善言之道。聰明的先帝順治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心想把這個絆腳石除掉。好在天賜佳時,天意不饒人,多爾袞命短,自去歸西了。至此在先帝一心想把大清國光大複興的情況下,就倍加有了重用漢臣的想法。本夫作為一漢臣理所應當地受到了先帝的器重。所以先帝一路升遷本夫為: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禦使,左都禦使並加太子太保銜。這隻能說是本夫好運,遇有知遇之恩,便俯首為大清嘔心瀝血,建典立製。雖說當時本夫施事也有些磕磕絆絆,可當時的朝風經本夫的諫言後,再加上順治帝大加調治,當時可謂順暢,上至皇上,下至百官及百姓皆感風和氣正。可好景不長,先帝命短,撒手歸天。本夫得知噩耗幾近昏死,當時就欲辭歸裏,可孝莊後堅決不同意本夫離去,硬願讓本夫繼續扶持幼帝康熙,沒辦法隻有依從孝莊後的。麵對現實輔佐幼帝,並繼續主管都察院事。當時的四大滿臣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的事實也已確定。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本夫既要為皇上的學業及施政著想,又要為大清的長治久安著想,還要顧及四大輔臣的麵子,就這樣本夫要費盡心思地周旋於皇上與四輔臣之間。四輔臣在皇上麵前論事,之間也常有衝突,所以本官時常站立他們之間,調和異同,趨利避害。唉……還是那句話,說著容易,實為不易呀,四大輔臣常倚老賣老,個個仗著自己為南下開國所建立的功勳,論事常常擺譜,個個以私己為中心,互不相讓,所言計謀不管大清國的臣民能不能接受,朝臣百官能不能接受,隻是唯我所行,異己為敵。本夫常常遇到這樣的情形,隻有好言善勸,力諫良策,使其從善。在這期間雖然本夫受四輔臣的推薦,做了大學士,吏部尚書,但實權仍掌握在其四輔臣手中。